site logo: www.tvsmo.com

古代名医:叶天士

若萍子

人气: 170
【字号】    
   标签: tags: ,

叶天士(1667 -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世居上津桥畔。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迁居苏州。其祖父叶时擅长儿科,医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亲叶朝采医术更精,读书也多,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当时叶天士才十四岁。

叶天士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父亲去世后,家贫难为生计,便开始行医应诊,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继续学习。他聪颖过人,“闻言即解”、一点就通,加上勤奋好学、虚心求教,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

叶天士从小熟读《内经》、《难经》等古籍,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不仅孜孜不倦,而且谦逊向贤;不仅博览群书,而且虚怀若谷、善学他人长处。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州,对叶天士说,他每天都感口渴。叶天士诊断后说他内热太重,不出百日,必不可救,劝他别去考试。举人应试心切,仍然北上。走到镇江,他又向一老僧求治。老僧教他每天以梨为生,渴了、饿了都吃梨,坚持吃一百天。举人遵嘱而行,果然病愈。当他衣锦还乡时,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叶天士知道老僧医术高明,就扮成穷人模样,改名张小三,去庙里拜老僧为师。他刻苦耐劳、勤奋好学,很得老僧喜欢。三年后,老僧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你现在的医术已经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叶天士赶忙跪下承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僧很受感动。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想去学但没人介绍。一天,那位名医的外甥赵某因为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就来找叶天士。叶天士专心诊治,几帖药就治好了。赵某很感激,同意介绍叶天士改名换姓去拜他舅舅为师。叶天士在那里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刘医生诊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发现孕妇是胎儿不能转胞,痛得不省人事的。就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后胎儿果然产下。刘医生很惊奇,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叶天士,心中很感动,就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了他。

叶天士母亲患病,他总治不好,又遍请城内外名医,也不见效。他便问仆人:本城有无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常夸自己医术比你高明,但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出此大言,当有真才实学,快请来!仆人请章医生时说:太夫人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彷徨,口中反复念着“黄连”。章医生到叶天士家诊视老太太后,细看过去的药方,很久才说:药、症相合,理当奏效。但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须加黄连。天士一听便说:我早就想用黄连,因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章医生说:太夫人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很赞同,结果两剂药病就好了。以后叶天士便对人说:“章医生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病。”

叶天士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天士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杂病方面,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方法;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他还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精研古籍,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

史书称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病多奇中”,十分神奇。他自己也说:“病有见证,有变证,必胸有成竹,乃可施之以方。”当时的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可见当时其知名度之高。后人对其医术总结说:诊疾深明病源;立方不拘成法;投药每有奇效;治疗常多变通。史书亦称“当时名满天下”,为众医之冠。民间则普遍传说其为“天医星下凡”。

传记载其处理“疑难证”方法:“或就其平日嗜好而得救法;或他医之方,略与变通服法;或竟不与药,而使居处饮食消息之;或于无病时预知其病;或预断数十年后:皆验。”虽然史书盛赞其独一无二的高超医术,但对于民间广传的叶天士治病的神奇案例却又不敢相信,称其为“传闻附会,往往涉于荒诞”,因而“不具录”。若以当时老百姓的反映而论,叶天士可谓中医史上医名最著者。民间传闻,特别是全国性的,绝非空穴来风,往往有其常人不可知解的原因,而“天医星下凡”的说法也只有这一回。史官因为自己不能理解和接受,就“不具录”其超常医案,实为一憾。

以下仅就民间散见的记载和传闻,选译数节,以管窥豹,或可见其医术之一斑。

叶天士从外面回家,骤雨冲坏了道路,一个造车的工人背他渡水。叶天士就对他说:“你明年今天会病死,现在治疗还有救。”那个人不相信,就走了。一年后的那天,他的头上长疮疡了,被人抬来叶天士家求治。叶天士给了他些钱,打发他回去,并对他说:“你过不了明天酉时啊!”果然第二天酉时前那人就死去了。

又有一个人得了病,叶天士诊断后说,“现在还能治好,十二年后再复发就不能治了。”那人果然十二年后就死去了。

有一年夏天,叶天士到一个镇上去。人们听说叶天士来了,就想装病来试他的医术。有个人刚吃了饭,跳过一个箱子就出了门,跑到叶天士那里去。问他什么病,他假装肚子痛。叶天士按按他的肚子后说:“肠子要断了,不能治了。”那人暗自好笑,就回到街上去讲。话没说完,就瘫软在地,很可怜地翻了几次身就死了。人们才悟到他是吃饱喝足后跳跃,肠子快要断了,就诊时还没有断,后来大声喧哗和动作,便肠断而死。

一家富人娶了个新媳妇,得了痴呆病,什么医药都没有效。叶天士去诊断后,叫人在一间空房里挖个池子,装满了脏东西,用木板盖上,把病人抬到木板上俯卧着,静静地等候。一会儿,听到病人开始呻吟,直到天明时才抬回内室去,她就神清气爽的了。有人问叶天士是何原因,他回答说:“这是香气太多而成郁闭,用臭气可以破解香气而已。”

邻居的一个妇人难产,别的医生已经处好了药方。她的丈夫拿着处方来问叶天士,叶天士在处方上加一片梧桐叶做引子,婴儿立刻就产下来了。后来有人也仿效叶天士在催产方上加梧桐叶。叶天士笑着说:“以前我用梧桐叶,是因为刚好碰到立秋的时节,现在不是秋天,用了有什么益处呢?”

叶天士的外孙刚满一岁,得痘症,痘发不出来,抱回家来请他医治。叶天士觉得很难治。叶天士的女儿气得直撞头,对他说:“父亲平常都说‘痘无死症’,现在就单单外孙儿不能救吗?那就让我和他一起死吧!”拿起剪刀就要自杀。叶天士不得已,低头沉思了好久,最后把婴儿赤身裸体地抱到一间空屋里去,自己出去和一帮人打斗嘻戏。女儿想看婴儿,门又打不开,叫了几批人去催父亲回来,父亲正玩得高兴,不听女儿的话,女儿哭得死去活来。到了半夜,才去开门看婴儿,痘出得很好,一粒粒就像珠子一样饱满晶莹。原来那间空屋里蚊子很多,叮咬婴儿的皮肤就使痘发出来了。

以上案例的诊断和治法,全是神乎其神、独出心裁、出人意料之外,无论什么书上也找不到。一般人喜欢解释为“因时制宜,不拘古法”。但细想起来不那样简单。这些医案很容易让人想起古代扁鹊、医和等具有超常能力的医家。

乾隆某年,吴地瘟疫大流行,郡里设置医局救济穷人,给他们免费看病,当地的名医每天要去那里看一次病人。有一个更夫,全身浮肿、遍体黄白色,到医局去看病。名医薛生白先到医局,给他诊脉后就挥手让他走,并说:“水肿已经太厉害了,不能治了。”更夫走出医局,刚好碰到叶天士到医局来,从他坐的轿子里远远地看到了更夫,便说道:“你不是更夫吗?你这是中了驱蚊带的毒而造成的,两剂药就可以治好。”于是就给他开了处方。据说薛生白因此羞愧成怒,把自己的居处改名“扫叶庄”;又传说叶天士以牙还牙,把自己的居处改名“踏雪斋”。据他们共同的朋友沈德潜解释,薛生白确有“扫叶庄”,但其名另有其意,不是为了侮辱叶天士才那样改的。而叶天士至今也没有人发现他有“踏雪斋”。

除精通医术外,叶天士在其它学问的研究中也具严谨精细的治学精神,博览群书、学究天人,使医术和学术相得益彰。他觉得“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虽身享盛名,而手不释卷,体现了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后人也说他“固无日不读书也”。他在医学中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也体现在他的待人接物方面,故后人赞其“内行修备,交友以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拯之,无所顾藉。”

叶天士生前伤病盈门、日日忙于诊治病人,无暇亲笔著述。他留给后学者的宝贵医学著作,全部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人搜集、整理的结果。其中顾景文和华岫云两位门人的功劳特别大。

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湖,以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阔大壮丽,轻轻捧着湖中心神秘莫测的君山,让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无数千古传诵的妙文和诗篇。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千百年来名湖荡舟的游人中,曾有一位中华医史上的巨人,他那篇丰碑似的特殊经典,便是从一只毫不特殊的小舟中荡出来的。

两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叶天士,带着他的得意门生顾景文来到了洞庭湖上。天士忙里偷闲,疲惫的身心在这湖光山色中顿感轻松自在。几十年临床实践的经验和细心的观察,穷研医籍、博览群书加上深思熟虑而抽出的理论,都化作涓涓细流似的言语,伴着湖山的灵气,经过顾景文龙蛇飞舞的笔端,流到了一页页的纸上。日复一日,纸上的文字又经梳理润色,最终凝聚为名满医史的《温热论》的初稿。

在清代以前,中医论治热病大都用《伤寒论》的方法。明末清初的吴又可着《温疫论》,才把伤寒与温疫分别对待。虽然他对温病理论的建立起了先导作用,但却没有分清“温疫”和“温病”的界线。叶天士首次阐明温病的病因、感受途径和传变规律,明确提出“温邪”是导致温病的主因,突破了“伏寒化温”的传统认识,从根本上划清了温病与伤寒的界限。

《温热论》开宗明义第一句话“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温邪的传入是从口鼻而来,首先出现肺经症状,如不及时外解,则可顺传阳明或逆传心包,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完全不同。其中“逆传心包”之说,确属对温病传变认识的一大创见,也是对《伤寒论》六经传变理论的一大突破。比如,热病中神昏谵语一症,过去多从《伤寒论》燥屎下结之说。天士首先指出此症更重要的原因是“邪入心包”,并创立以清营清宫为主的方法,使用犀角、金汁、竹叶之类比较轻灵的药物,避免芒硝、大黄等杀伐之剂。这不仅仅在理论上独具只眼,而且在治法上独辟蹊径,拯救了许多危急病人的生命。

《温热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开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书中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方法,表明温病的病理变化主要是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从浅至深的认识原则,拟定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在诊断上则发展、丰富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疹等方法。对一些常见急症热病,如时疫和痘麻斑疹等,叶天士都有独到看法和妥善治法,他也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医家。他的许多治法方剂,经吴鞠通的整理而成为广传后世的效验名方。《温热论》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推崇备至,它不仅对温病学,而且对整个中医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清代乾隆后期,又出现了一批研究温病的著名江南医家,其中皎皎者有吴鞠通、章虚谷、王孟英等,他们也都是叶天士的私淑弟子。

《幼科心法》相传为叶天士亲定,著名医家徐灵胎盛赞其“精卓”。章虚谷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因书中主要论述春、夏、秋三时温病,以及一些有关儿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此书内容比较概括,但颇具实用,对温病学说亦颇有发挥,与《温热论》有相得益彰之妙,也是后人推崇的经典著作之一。

《临证指南医案》则系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分门别类集为一书,每一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此书刊于1764年,体现了叶天士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其中温病治案较多。后人称其辞简理明,“无一字虚伪,乃能征信于后人。”美中不足的是,案中均未注明每次处方之后,病情的转变和最后的治疗效果。

《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天士的曾孙叶万青,取家藏处方验案编成。还有门人周仲升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也颇为流行。

此外,题为叶氏所作的医案和著述还有很多,比如《医效秘传》、《叶氏医衡》、《叶氏名医论》、《叶天士家传秘诀》、《女科症治秘方》、《本事方释义》(有乾隆十年自序)、《叶评伤寒全生集》、《柯氏来苏集评批》、《景岳发挥》、《眉寿堂方案选存》、《三家医案合刻》、《南阳医案》等等。世间所传叶天士注释的《本草》,其中颇有心得之言。

除上面提到过的门生和后人外,叶天士还培养了不少济世救人的名医。史称“大江南北,言医者辙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他的儿子叶奕章、叶龙章都是著名医家,只不过被父亲的巨大名声掩盖了。许多反映其独到经验和深邃医理的名言,一直对后学起着启迪和借鉴的作用。他的学说在身后二百多年的持续发展中,形成了中医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叶派”,在近代医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叶天士在世八十年,临终前警戒他的儿子们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这是一个对自己的言行极端负责的仁者之言。同时也显示出他在医学,乃至人生哲理的追求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因为往上走得越高,就越知道天高远不可及,越知道自己的渺小不足言。最聪明的人,大多是谦虚的人。

在整个中国医学史上,叶天士都是一位具有巨大贡献的伟大医家。后人称其为“仲景、元化一流人也”。他首先是温病学派的奠基人物,又是一位对儿科、妇科、内科、外科、五官科无所不精、贡献很大的医学大师。史书称其“贯彻古今医术”,他是当之无愧的。无论其医学理论,还是治学态度都是值得后人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那种谦恭好学、改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是后世习医者的光辉典范。

【正见网】(//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