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并不全是天气的关系
最近天气变凉,中部许多住在帐蓬的地震灾民都被警告说,早晚温差大,要注意保暖,以免感冒。 前几天有关单位报告了肠病毒疫情动态,也提到温度下降,要留意肠病毒的流行。平常在报导有一些流行疾病时,记者习惯上都要加上换季、天气不稳定等字眼,来强调就是气候的因素,换言之,如果不是台湾天气多变,就不会有这些病的发生。
天气其实背了黑锅
其实台湾的气候算是相当不错,变化也很有限,除夏天热得难过外(但冷气已非常普遍)其他日子并无特别剧变,冬天的寒流.也不过几天就过去,即使多数人没有暖气,也很少听到有人说冻得受不了。所谓‘换季’,主要是出夏转秋、春转夏,这时侯也不过下降(或上升)个五度,而早晚温差的程度,比起国外,其是小巫见大巫。出国旅行的人,就会发现世界有很多地方,常常夏天是深夜及清晨摄氏五度,中午廿五度加大太阳,真是夏天可穿冬衣,冬天可穿夏衣(到处暖气):没个准则。台湾这种气候哪称得上昼夜温差大?
台湾热天的室温顶多卅二度,而冷天也很少会低于十五度以下,但北半球很多国家热的时候可达卅五度、冷天时往往在零下。如果冷热相差太大就易罹病,试看有些国家(美加、北欧、苏联)小朋友冬天在零下五度雪地行走,一进人有暖气的教室或回家里又是廿五度,他们是否生病更多呢?事实上并不然,他们并没有较多的呼吸道感染,甚至比我们更少。住西伯利亚或北极的人,气候恶劣,但他们并不因此天天都在感冒中。
南洋热带国家并无四季,只有雨季与干季,而终年温度都保持在廿六到卅五度上下,天气变化算是很少了,当地人是否因气候稳定,就几乎不曾有呼吸道感染呢?事实上不然,他们照样有各种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气喘病人。
在台湾谈到生病时,天气因素往往被夸大,好像非得要提一下,否则变成原因不明无法交代。过去说天热时肠病毒感染较为活跃。如今政府又说,天冷了要防范肠病毒感染。到底是热天要注意或是冷天要注意?检疫总所曾告诉大家,冷气不可开太强,否则容易得到流感;后来又有专家说,冷气强一点,肠病毒活动力比较低,可以减少发生感染,真是让人一头雾水。
天气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就常见的呼吸道及肠胃道感染而言,目前医学界的研究,尚无法证实冷天或吹风就会降低人们的抵抗力、因而更会得病。人口密集、接触频繁、各种空气饮水污染,才是罹病率增多的原因。有些病原体在夏天较活跃,有些在冬天;同一季节,在不同的地带(如寒带、热带、亚热带),致病的频率或高峰也有所不同。为何如此,科学家尚不是很清楚。台湾不少呼吸道疾病,确实在天冷比较多,这其实可能是九月开学后,孩子们又有机会在一起,得病后就会传染给家人,而随着天冷,户外活动减少,无论大人小孩,在密闭的室内时间增多,使得病原体更容易散播。
国外小孩生病较我们少,其实是人口密度低,空气及饮水污染较少。很多人说感冒是因‘吹到风’但从科学观点。反而‘没吹到风’才会感冒;因为在雍塞环境下,人身上加带有病毒,因密不通风。病毒无法散逸,就容易传给他人。鼻子过敏或气喘,的确温度相差太大时,更易发作。不过灰尘、绒毛玩具、棉絮、二手烟、霉菌的角色更为重要,由于一般人肉眼看不见这些过敏原,天气是看得见的,所以一发作就只会考虑天气,也因主观而一再强化了此说法。
预防之道不是注意保暖
气候变冷.可能影响血管、胃部、交感神经,因而中风、高血压、胃病、关节疾病增多,这是可理解的。但台湾的气候变化算是很温和,却常被当做某些疾病流行的罪魁祸首,实在有些冤枉。其实目前南北来往频繁,气候差别不大,许多疾病终年可见,早已不是什底季节要留意什么病的年代。
预防呼吸道疾病并不是注意保暖。我们冬天穿暖一点、被子盖厚一点,基本上是为了维持恒温,让自已舒服一点,而不是这样就可以预防生病。预防生病,居住空间尽量不要太拥挤、不要在密闭室内停留太久、房屋宿舍空气要流通、双手要常洗、不要不自觉的摸耳子、不要与生病的人面对面太亲密接触、饮水要干净的、拒绝二手烟、病人要注意鼻分泌物的处理、避免室内灰尘的堆积,这些都比多穿几件衣服来得重要。灾区的人居住环境比住家拥挤,更须花较多心力维护环境干净;如果忽略这些更主要关键、又对病毒感染毫无概念,以为只要留意昼夜温差大,多添加衣服、把自己包紧一点,就可以避开呼吸道感染或过敏,则恐怕会失望了。文/王英明医师(转载自中华民国基层医疗协会)◇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