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褒禅山:因僧慧褒而得名,原名北山,又名华山,在安徽含山县北。
浮图:梵语“佛陀”之异译。僧人也。
慧褒:唐高僧之法号。
慧空禅院:即慧空寺。禅院,禅宗之寺院。
庐冢:屋舍和坟墓。
仆道:横倒在路上。
漫灭:因风雨浸渍而磨灭。
花山:即华山。
窈然:深远的样子。
拥火:持火把。
咎:归罪。
夷:平坦。
相:辅导。
庐陵:今江西吉安县。
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生平不详。
长荣:今福建长乐县。
王回深父:王回,字深父,王安石之友,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临川集有王深甫墓志铭,祭王深甫文。父与“甫”字适用。
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皆王安石之弟 王安石兄弟七人,安石排名第三,安国第四,安上最小。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生于抚州 (今属江西),出身官宦之家,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考中进士第四名。嘉佑三年(1058年),向宋仁宗上万言书针砭时弊、要求改革。宋神宗时任参知政事,推出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和募役法等新法。后升宰相。由于新法中关于土地改革影响到地主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在民间由于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又遭到知识分子的敌视,曾两度被罢免职务。宋神宗死后,原反对派司马光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法案。变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对于文学的主张,王安石任认为文章在于济世,内容要正确、真实,至于辞藻的华美,尚在其次。著有临川集、周官新义。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