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不寻常的好书,虽然页数不多,但里头酝酿的生死哲学却使我在一年前读了之后,迄今仍然无法忘怀。
本书有两位作者罗伦斯‧山姆斯(Laurence Shames)以及彼得‧巴顿(Peter Barton)。后者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在47岁事业正达巅峰时,被发现罹患胃癌。当最后确定已无法治愈时,他邀请名作家山姆斯来与他一起回顾他的生命,以及观察他在步上死亡之路的感情起伏、看法转变以及他对人生的感触与心得。
透过山姆斯的细腻文笔,本书将这位濒临死亡的人对生命的“回顾”与“当下”的诸般感触,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利用时空交错的手法,娓娓展现于书中,使读者对人生的不可逆料,以及把握当下永不屈服的人生哲理有更深的体会。
我想这本书特别有几个主题,综合巴顿的“回顾”与“当下”可以归纳如下:
夫妻父子之爱:他坦承自己婚后对男女观念完全改变,竭诚用心呵护爱情,努力做一个能给予爱妻满足的好先生。他提到在妻子三次生产时,他总是穿同一件他非常珍藏的粉红色与白色纹线衬衫,进入产房亲手剪断孩子们的脐带,以见证他们的独立。
当他最初诊断出胃癌时,他不忍心让亲友担心,而以胃溃疡开刀为名告诉大家。然而,一年半后癌症复发,他与太太为了要不要告知11岁、9岁与7岁的三个小孩自己的病,花了许多时间商量。
对癌症的体验:他说,癌症对病人的伤害不只是损坏健康,它也改变了病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别人看到这种病人就好像只有看到癌症,好像你就再也与大家不一样。他也说,有人戏称癌症的好处是它不会突然杀死病人,它会让你有时间整理你的房子、思考感情、整理思绪。
他对癌症复发所引起病人心理上的打击,也有很深刻的描述。他说:“第二次得到癌症的心理打击比第一次获知癌症的打击要强上两倍以上,因为这更容易使人联想到死亡。”
在步向死亡的路上,他深深领悟到身体可以被疾病侵蚀打败,但至少心灵可以不必蒙难。他说,也许我们对疾病的态度不应该是用“战胜”、“搏斗”,而应该是希望能够与疾病达到和解,以换取心灵的平静。“接受并不就是放弃”是他最后的日子里所悟出来与病魔奋斗的心得。
对生死的看法:过去自己健康时只是一直高瞻远瞩,只是想着将来,而从未好好活在当下。“癌症使我有机会对‘现在’更有机会去了解。”他也很感慨地说,过去自己是世界上最忙的人,但死亡的来临教会了他,人需要有耐心。
这本书出版于2003年,目前已名列美国畅销书。巴顿生前老友名演员劳勃.瑞福(Robert Redford)推崇这本书说:“对我们这些认识他的好友,这本书只是证明他的‘一个短暂但却充实的生命’之美,但对第一次透过这本书而认识他的人,他们可以分享我们所知道的彼得.巴顿的秘密,他的本能与天才的灵感”。
我真的喜欢这本书!也想向国内医界朋友、医学生,以及爱书的读者,尤其是喜欢思考生、老、病、死的读者们,郑重推荐这本有丰富内涵的好书。◇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