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好些非常动听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头衔:监察委员、国统委员、社长、总经理等。但是,她宁愿被人叫她记者。
这本新著是她的自传。一位记者来描述她自己了。这枝特殊的笔写过近代许多的人与事。特别是像胡适、王云五、林语堂、吴大猷等文化学术界巨星式的人物,现在转了一个大弯,来写一位记者了。
从对一般大众的影响程度来说,这位记者的重要性也许并不落在她所写的人物后面很远,(因为她的媒介是报纸,是通俗刊物,用的语文又是很白话很白话的,达到的人群从“读书人”到街头巷尾的男男女女,范围广大,而且写了30个寒暑。)但是在写她自己时,态度就比写别人时保守谦虚得多了。
不只是没有半点自豪,这位记者还把自己的成就,归功给那些帮助过她的人士,特别是“老师”和长官们。 书中好些地方,她特别提到欧阳醇、张任飞、沈宗琳、于衡、王洪钧和孟瑶等。这些人士何幸教导到这么一位重视恩情的后辈。
这本书的读者们,则比著作者黄肇珩女士的老师们更加幸运了,请把册页一一翻开展读吧。此刻我们真是来到一个宝藏的入口处了。
这不只是一册普通的自传,更重要的是一本轻松好读的新闻学教科书。她在描述“闯入”、“寻索”、“突破”、“挣扎”、“契机”和“挑战”等的过程中,呈现了不少生动的故事,取代了老师说教方式,把许多新闻报导的理念、实务和伦理问题,具体地描画了出来。你看到很多的事实,却不见太多形容词。
这是一本优美的新闻作品选集。被选的好作品有的出自作者自己的笔下,有的是别人的产品。这些作品恰好就是前述教材中的理念的范例。她用这方式把主体与副体非常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此外,本书文字优雅简洁。它的整体就是一本写作技术的范本。
本书又告诉了读者,一个终身以新闻为志业的名记者是怎样产生的。年轻的学子怎样培养兴趣、青绿的访员怎样准备采访、研究采访对象、怎样赢得他们的尊敬 ,又怎样从他们之中学习新东西以充实自己(最后,不小心变成被采访的大学者的得力助手!)这些都是今天传播科系学生们值得效法的课题。
当然,这仍旧是一本自传,其中包含了专业生涯之外,一些比较属于私人的事事物物,令人感到兴趣的,她还有一个那么完美的家庭。
上一代就是书香门第。马家从黄家娶来一个媳妇后,屋里的书和刊物就更加没有地方可以放置了,作者夫婿马骥伸教授的新闻专业更加增浓了他们府上的“同质性”,书香已经延续到第三代了。
作者和马教授现在有一子一女,两位都在美国名校取得博士学位。女公子中珮说,每次在学校填写调查问卷时,母职栏为选择题“家庭主妇、秘书或教职”,她觉得母亲不属其中任何一项,所以她告诉人说:“我有一个独特的母亲。”
独特!对了,黄肇珩女士恰好也是一个独特的记者。
独特!也恰好可以用来形容这一本黄记者的新作品。◇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