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月22日讯】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千年来,历代医家以实证的精神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不断汇整我国人民与疾病搏斗的经验和智慧,逐步形成了中医药学深邃的思想、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治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中医药学仍在华人世界乃至全人类的卫生保健、防护养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古以来,人类都希望健康,更渴望长寿。随着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生活的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经成为举世重要的课题。人们曾寻找过仙丹妙药,甚至采取神秘法术,但结果却是徒劳无功。虽无仙丹妙药,神秘法术亦不存在,但人类寿命却不断地延长。十七世纪人类寿命平均只有二十岁,十八世纪为三十岁,十九世纪以后为四十岁,一九二O年为五十五岁,一九三五年为六十岁,一九五二年为六十八岁,而目前已超越七十岁。不少已开发国家都先后达到“老龄化社会”。不久将来,百岁年纪不是梦想,而是活生生的实例。尽管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诸如先天遗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医疗保险、营养状况、个人职业…等等,但能否讲究“居家防护养生”之道,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一般来说,人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过长、壮、老、衰等阶段。在其中,人人都免不了会生病或遭遇不测,为使人类都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就需要讲究“防病养生”。
说起养生,人们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它与抗病防衰,延年益寿有关。但是,养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包括哪些内容及其具体方法,就不一定清楚了。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祖先为了生存繁衍,在与大自然搏斗的漫长岁月里,从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逐渐摸索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学会了一些防病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并互相传授。发展到后来,人们把这种自觉的保健延年活动叫做“养生”。以后,人们将这种对抗疾病保健延年活动加以理论上的归纳,称之为“防病养生之道”。经过长期的运用和不断充实,人们将偏于养生保健方面发展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把侧重老年延年益寿方面衍生出寿老、受亲、养老、寿世等。这就是“防病养生”之实质与轮廓。
中国医学和中药学是我老祖宗留下来的宝库。国内外对中药的研究日益兴趣,但对中医似乎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中医‘辨证论治’、‘阴平阳秘’等基本主体思想,而由之发展出的防病养生,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实质意义。
《周易》说:“天行建,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人相应,天体运行不止,人体也应如此,气血昼夜流行不息,生命就强健有力,不易生病。中医认为:“有诸内,必行之于外”每一种表现于体表的疾病,总有它的病因,因此,中医强调:“扶正袪邪”,不仅关心症状的消除,更努力于提高个体的抗病能力,并以此平常戮力于居家防护养生之工作。
养生健生,健康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普遍关心的一件大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和精神文明生活日益丰富,健康与长寿已越来越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课题。因此从古至今,一些历史人物,在养生保健的同时,总结归纳各自的养生经验和方法,如孔子,鲁国人,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其实他很懂得防护养生。他认为导致人类过早死亡的原因有三点:那就是饮食不洁、嗜欲无厌、愤怒过度。尤其是在饮食上主张不吃霉烂、生冷以及从市场购进不洁食品。他指出:“此三者,死于非命也,人自取之”。所以他说:“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孔子家语》)在《论语.季氏》讲:“君子有三戒:少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青年时不贪色,中年不好斗,老年不贪心。同时主张:“居无求安,时无求饱”、“危邦不居”…等养生论点,至今仍对我们有所启发。这里深一层意义就是说不同的阶段,在居家防护养生上有所差别、有所侧重。
所谓“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特色来研究人类生命规律,阐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在实践上强调“上工治未病”,除了罹病寻求医师之诊治外,要求从平时居家即力行防护养生。中医养生学一向重视《内经》“天人相应”的思想,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诸如平日所必须的食衣住行,都赖于大自然赋予,因此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人体必须要与祂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顺应自然,求得人体与大自然环境的统一而保持健康。顺应自然,就是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适应周遭外界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这是防护养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文章来源: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