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装饰:结构与构件
屋脊 寺庙建筑之屋脊有分为三段,称为三川脊,包括较高的中脊及两侧较低的小港脊,有起翘的燕仔尾。脊堵主要分为上下马路及脊肚部分,堵肚通常做八仙、人物带骑、花鸟、双凤牡丹等装饰;上马路及下马路,常装饰花草、水族动物及四兽。
▲三川脊
垂脊 又称规带,是屋顶上前后随瓦垂下的脊,末端有的顺势作凤凰、水龙、鲤鱼吐水、卷草等装饰,并都随脊线滑下后又向上扬起,极富旺盛的生命力。
排头 又称牌仔头,位在垂脊末端,作成盘子状托住各种剪黏、交趾陶装饰,亦有增加重量以防屋檐被风吹起的作用。常做为文武人物出头。
▲垂脊与排头
山墙 护室左右两侧,上端像山形的墙壁称“山墙”,因为外形状如马鞍,所以有称“马背”。
山花 位在正脊与山尖接角上的部位,台湾俗称“鹅头坠”,多做泥塑或剪黏,题材有螭虎对、蝙蝠、折巾、磬牌等装饰。
▲山墙山花
抱鼓石 又称石鼓、石球,位于中门的两侧,功用为稳固门柱的构件,上部形状如鼓,下部有台座。
石枕 方整如箱,亦称石盾、门箱,本省又称乞丐石,置于庙宇三川殿边门,同为加固门框功能。
▲石枕
石狮 多置于中门两侧,功能与抱鼓石相同,另有趋吉辟凶的作用。
柱珠 亦称“柱础”、“石珠”,为柱子下露出地面之础石,其功用是防止木柱与直接与地面接触受潮,亦具美观效果。
壁堵 匠师将传统建筑的立面墙,拟人化分成数段,每段称堵或垛,由上至下依次为水车堵、顶堵、身堵、腰堵、裙堵、柜台脚,且各堵均有其惯用的题材及表现方式,因此有些墙堵就以其所雕之题材命名,如寺庙皆有的“龙虎堵”“花瓶堵”“麒麟堵”等。
▲水车堵、顶堵、身堵、腰堵、裙堵、柜台脚
栋架 指传统建筑中屋架各部位之木构件,栋者亦“柱”,以栋架抬起屋顶,方式有抬梁式、穿斗式等。
柱 垂直支撑栋架构件,常见形式有龙柱、花鸟柱,人物柱、蝙蝠柱、楹联柱等。
通梁 为栋架上前后横向连通的梁材,由下而上有大通、二通、三通。
瓜筒 立于通梁上的短柱,形状雕成瓜,有加强稳定,将屋顶重量传递到梁上。造形种类有矮胖的称金瓜形及瘦长的木瓜形等。
托木 亦称插角、雀替,常置于柱与梁交角处,用来强化结构,题材有鳌鱼、飞凤、瑞兽、花草、人物等。
▼栋架、柱、大通、二通、三通,通梁上有四瓜座与一斗座,梁柱交接处有托木
斗栱 “斗”与“栱”为两种在柱子上端的梁件,是中国木构件建筑最大特色,斗多是立方体,栱为水平木条,斗上接栱,栱上接斗,以承受稳定且能传递屋顶的重量,漳州派匠师喜做螭虎栱,另有关刀栱、如意栱、凤形栱、象鼻栱等。
▲层层斗栱
斗座 承托稳定斗的构件,让屋顶的重量传递到屋墙或柱子上,常见雕狮、象、花草等吉祥造形。
▼瑞狮斗座
员光 也称通【木随】,是位于步口通梁下匾长形木构件,具稳定梁柱间直角的功能,部位明显,为重要的装饰处所,常雕人物、花草等。
▲员光
吊筒 亦称垂花,是悬吊在梁下的短柱,可将屋顶的重量以杠杆平衡的原理,分担后再传到柱子上。常见有白菜、倒坠莲花、牡丹、花篮等,变化多样造形丰富,装饰效果非常强。
竖材 用来遮饰吊筒中段上榫眼接缝处,无结构功能。习见做倒爬狮子人物故事及八仙等。
▲吊筒与竖材
御路 庙宇在正殿台基正前方中央,位于台基与地面之间,置斜坡石块,称御阶、龙陛,在台湾也称斜魁,即另一种形式的台阶,原为方便神轿出入而设,常做云龙高浮雕。
▲御路
转载自《台湾传统建筑装饰图鉴》猫头鹰出版社@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