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安娜的新大衣
文:哈里特‧齐飞
图:安妮塔‧罗北儿
翻译:余治莹
出版:东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这又是一个以战争为背景的真实故事,作者在书名页之前写了一段感性的文字献给故事的主角:英吉柏‧史克拉‧荷夫曼医师,为了这件新大衣,她真的花了一年的时间等候。作者补充说,他在25年之后还亲眼看到过这件红色的大衣。另外,作者也特别用这本书纪念荷夫曼医师的母亲汉娜‧史克拉——一开始,她什么也没有,只有满怀的决心与毅力,但最后竟然创造出一件最美丽的大衣。
战争过后的那年冬天,妈妈发现安娜穿了许多年的蓝色大衣不但磨薄了,也变小了,真的需要换一件新大衣。但是,战争刚刚结束,物质缺乏,商店都关了,大家口袋里都空空如也,要拥有一件新大衣谈何容易!
妈妈想了许久,想到一个好办法,她找出家里的珍贵物品,决定用这些物品作交换为安娜添置新大衣。首先,她和安娜到附近的牧场,希望能用金表跟主人换一袋足够做一件大衣的羊毛。牧场主人答应了,但是他说,必须等到第二年春天剪羊毛的时候,才能把羊毛交给她们。安娜耐心的等候,终于在隔年春天用金表换了一袋羊毛。
接着,妈妈又带安娜去拜访有纺纱车的老婆婆,用一盏台灯做为交换条件,请老婆婆帮忙把羊毛纺成毛线。老婆婆也答应了,但是她表示自己年纪大了,纺织的动作比较慢,要到夏天樱桃成熟的时候才能完成这份工作。妈妈和安娜在夏天造访老婆婆家,将台灯交到老婆婆的手里,除了带走她们的毛线之外,老婆婆又送给她们一篮可口的樱桃。
回到家以后,妈妈问安娜喜欢什么颜色的大衣?“红色的!”安娜回答。于是她们一起去森林采越橘,用越橘当染料将毛线染成红色,晾干后再卷成一团团的毛线球。接下来,她们便带着毛线球去找织布阿姨。妈妈说:“如果你把这些毛线织成布,我就给你这条项链。”两个星期之后,她们拿到了一疋美丽的红布,而那条闪闪发亮的宝石项链,也就成了织布阿姨脖子上的饰品。最后,她们拿着布匹去找裁缝爷爷,请他帮安娜做一件大衣,代价是一个精致的瓷茶壶。一个星期之后,安娜的新大衣终于完成了,她穿上新大衣,高兴得在镜子前面一直转圈圈。
那年的圣诞节,安娜的妈妈办了一场小型的庆祝会,邀请曾经帮忙安娜做大衣的每一个人都来参加。那晚,大家一面称赞安娜漂亮的新大衣,一面吃着妈妈特别烘烤的蛋糕,每一个人都认为这是这些年以来,最棒的一次圣诞夜。
这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书页后面那幅众人围绕在圣诞树旁,开心享用圣诞大餐的温馨画面,最是叫人动容。对照第一页战争过后,建筑物倾圮毁坏的场景,真有天壤之别,想必这应是绘者刻意营造的对比画面,让读者在留下深刻印记的同时,也自然领会战争的可怕和无情。
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互助”的可贵:帮忙安娜缝制新大衣的每一个人,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妈妈所带来的那些物品,但是,每一个人却都极愿为安娜的新大衣付出心力,很乐意的收下物品。在物力和人力的支援下,安娜终于拥有一件漂亮又合身的新大衣。书中一再显露的“互助”情操,让这个故事充满人性光辉,也散发无比温暖——故事里隐藏的战争阴影,似乎早已消失不见了。
另外,这个故事也将一件红色大衣的制作过程做了详细的说明:剪羊毛、纺成毛线、染上红色、织成布匹、剪裁缝制、完成一件大衣。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浏览书中的各个画面,讨论每一个流程的工作内容。绘者将衣服制作的每个步骤都画得很精细,显然有意要给读者一个完整的概念——光是裁缝爷爷为安娜量身、裁剪、缝制衣服的画面,就大约有十幅,真是细腻之极。
翻译这本书的作家余治莹小姐,在书本的后面另外附上一篇导读文章:红色大衣背后的故事,将这个故事做了一番深刻的诠释,让读者对这个故事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其实,“导读”已经是许多新近出版的童书越来越重视的区块,透过导读,不只将能故事做一番补述和说明,也能点出阅读时的重点,这点对老师和家长尤其受用:依循专家提示的方向来引导孩子阅读,当然能够带领孩子进入更缤纷、更丰富的书香殿堂。◇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