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风中纷飞的桃花,点点飘落溪面,迅即被那行色匆匆的流水毫不迟疑的带走往前奔去。秋藕一旦采摘折断之后,是再也无法重新连接在一起了。一如我俩自此一别后想再续前缘,那是千难万难的。想从前我与你曾经密约在赤栏桥上,当时苦苦相候的温馨与甜蜜情景,依稀如昨。而今却剩下我在这铺满黄叶的小路上悲凄的漫步踟蹰,独自追寻往日的欢乐足迹……
烟霭中矗列着无数翠绿的山峦。暮色苍茫里,一只大雁背负着落日的一抹残红飞过我的眼前。心中念念不忘的你呵,一如随风飘散落入江中的片云般倏然而逝,无法再聚。而我的一腔痴情则似那风雨过后黏着在泥地里的柳絮,仍是那样的执著胶固,无法解脱啊!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
词的内容并不新鲜,不过是写离情——与所爱女子隔绝后重寻旧地的寂寞惆怅。是啊!珍贵的东西一旦在无意的轻率中失去,留下的便只有永久的悔恨。这阕词的最后两个结句:一说“人不能留”,一写“情不能已”。将贯注全词的那种悔恨、追恋、伤感交并、深挚浓重的痴顽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读来有一气股荡、把玩再三、回味无穷之感。
而这两句正是全词的点眼:“风后入江云”譬喻别后行踪的游移不定、无法捉摸;“雨余黏地絮”写出了这“情”是“痴情”,是“豁出去”的!正如风雨过后黏泥的柳絮,既去不掉也脱不了,稍微触动,便越陷越深。在词人艺术手法的渲染下,这份“情”读来真是别有味道,仔细咀嚼,当可体会到其中三昧。
年轻时爱看言情小说,喜欢欣赏爱情电影,为其中的情节神魂颠倒:那《简爱》一书里,历经忧患割舍与离奇变故之后,所显现的“不离不弃”的坚贞,让人动容和赞佩;特别是“罗马假期”这部影片中,那一对身份悬殊的恋人,没有肢体碰触的热情表演,一个注视,一次回眸,一瞬间眼神的交会,一霎那目光无言的凝注……在在都真情流露、灵犀相通。这些浪漫唯美、隽永绵长的情丝,牵动着民国四、五十年代当时尚余纯真善良本性的青春男女,引导你去体会古代那“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的忠贞、纯情与痴迷。顶多不过是轻轻的一牵手,柔柔的一搭肩,浅浅的一个轻吻,表达的是在礼教约束下、道德规范里无尽的情意和想像空间。最后“慧剑斩情丝”的睿智,留给两人的是铭刻心底的回味与尽职尽责、顾全大我的高贵情操。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能将私人感情抛开,将眼光放远,而不是狭隘的局限于两人世界的组成。那为子民着想的公主毅然的把钟爱的记者忍痛当成“入江云”似的看待,而对方也把满腔的情意化为柳絮,飞扑黏附于湿泥里再也无力振起……
人生因着缘分而聚合,缘尽则作罢,或生离,或死别,太看重了,太在意了,受伤的是自己。仔细想想,万事万物都有自然定律在制约着,世界上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人世间也没有能长远掌控与保有的事物,人自己的一生都无法拿捏了,何况“情”这个属于精神层面、虚无飘渺、捉摸不定的东西?分手的无奈与认命,感情的执著与不舍,这当中的那份“真情”也只不过是整条“风雨人生路”当中的一个过程,一段经历,最终必将跨越,最后总会成空,所有种种必定化为历史,成为一种记忆。早些看破,早点跳脱,也就会早早轻松自在,立刻挥别烦恼,是吧?
其实人的“心”与“情”得做到收放自如那才是智慧。缘聚则欢喜拥有、认真对待、加倍珍惜。缘尽则洒脱放开、自然松手、莫再执著。硬将人留在身边,而“心”已远离,要这个空躯壳有啥用?徒增烦恼,成为双方的负担。何不放手甩开,好合好散,强留而心不在,何苦?至于如何抉择则留待人们去思考。
总之,人生中的任何事物,任何一种困境、挫折与乖违,你如果能随其自然,淡然处之,笑迎横逆,乐观面对诸般变化的“情感样貌”,你就懂得:随缘而来即有,那就把握;缘尽则散就放,心即自在。对“情”用中庸的态度处理,拥有时,用心呵护;失去时,随缘而止不强求。再大的心痛,总会由时光来抚慰,由空间来治疗。再洒脱的祝福对方,真心希望他找到自己心目中合适的那份缘。让那份在泥地里尚存的“情丝意絮”化为养分,无迹可寻。持这种心态就符合了中庸之道,也解脱了“心牢”,更突破了“情茧”,心胸宽广一如天边自在舒卷的云朵,又似挣脱那泥泞在风中飞旋的游丝棉絮般轻盈自在。那么那澈悟后的通透心境,个人自有体会,是无法用言语与人分享,也不能以行动表达完全,只能在细心的观察里,看到那眼神的澄澈、心湖的宁静与不动如山的境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