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管理一词,每个人想到的都不太一样。从学院派的角度,也许有人会回答管理有四大功能:规划、组织、领导、控制。而进行这四大功能的背后目的,就是能让一群人能完成交付的任务,这样的思维基本上也是建立在所谓现代科学的思想上,也就是假设透过管理或者说透过这四大功能,就能让一群人完成交付的任务。
事实上,我们知道这个说法有点异想天开,美国知名的社会工作者玛丽‧佛莱特(Mary Parker Follett)提到:管理就是促使人员完成事情的一门艺术。即使你懂得如何运作四大功能,但人还是不一定会照你所想的在运作。这也难怪世人会称管理真的是一门艺术。
“Management”在日本称为“能率学”,是一门谈论效“能”(effectiveness)与效“率”(efficiency)的学问。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可以让我们有进一步的认识,原来管理在让一群人完成交付的任务时,还得注意效能与效率的问题。所谓的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时间与资源,把事情做对(do the things right)。因此,人们倾向透过各项制度的建立,来做到“效率”,如精密的分工、建立标准作业程序、给与奖励或惩罚…等等。而所谓的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如厘清行动的目的、对象、与期望结果。这也就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一直告诫人们的话:“你不要只是做事正确,还要做正确的事。”
经营企业的目的是赚钱?
杜拉克这样简单的管理哲学,一语道出经营管理工作的思维方法。我们可以利用杜拉克这样简单的管理哲学,思考一下经营企业的真正目的。以早餐店的经营为例,如果你问杜拉克经营好一家早餐店有什么秘诀,杜拉克不会立刻回答你,而会反问你:“你开餐厅的目的什么?”你说:“赚钱!”杜拉克会说:“你赚到了钱然后呢?”你说:“我会扩大早餐店的规模。”杜拉克继续问你:“那扩大早餐店的规模是为了什么?”你说:“可以提供好的服务给大众。”杜拉克又要反问你:“所以赚钱不是你的最终目的?”
赚钱本来就不是,也不应是经营企业的最终目的,更不会是唯一的目的。赚就对经营企业很重要,但经营企业绝对不会是为了赚钱而存在的。这就像氧气对人很重要,没有氧气人就无法存活,但是人绝对不是为了氧气而活,人生还有重要的事。因此如果人们无法了解其中的道理,最后就会花费很大的功夫去处理一堆不重要的事。例如:花费功夫去从事行销推广的工作,拼了命在跟竞争对手拼价格等。最后,重要的事情没做多少,不重要的事情做了一堆,企业的运作仿佛在空转。
你的顾客要什么?
经营管理的工作,首先一定要了解你的使命是什么?公司或组织为何而存在?为谁而存在?也就是了解谁是你的顾客?并提供让顾客“哇”!(Wow!)的产品或服务,或者是说“让顾客难以拒绝的产品或服务。”公司或组织之所以成立,开始一定是有人看到了某项可以提供顾客的产品、服务或价值,接着成立公司或组织,并努力贡献。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近年来大型连锁超商愈来愈多,但是传统杂货店形式依然存在。为什么?因为,他还是可以满足部分顾客的需求:方便、便宜、多样、送货到府等。
对于比较大的企业而言,公司一旦变大,人也变多,久而久之,新进的员工就愈难知道企业真正的使命与愿景,如果经理人平时不花费功夫做好沟通,就会使认知的差异愈来愈大,最后衍生许多问题。如果经理人忙于公司的事情中,无法在内部做好沟通的工作,而后期的人员只好每天听命行事,朝九晚五,上班后在等下班,下班后在等放假,日子一长,什么理想、抱负全抛诸脑后。
后期人员对事情的解释往往是:既然不知道努力究竟是为什么,那就等主管交待事情的时候,再完成即可,其他都不用多问。而主管对事情也有所诠释:真不晓得这些新新人类在想什么,也不会主动积极点,难道他们看不出这件事情对公司有多么重要吗?
组织的虚耗
上述的事件,长期下来会使组织内部虚耗能量,不但花费力气又不得效果,而这却只是冰下一角。其他会造成组织内部虚耗的,是在动态性复杂结构中,对决策的偏误。所谓动态性复杂的结构,是指系统中隐藏着回馈的力量,当人们无法认清系统中的力量时,系统的结构最后会抵消你所有的努力,愈用力推系统反弹的力量就愈大。
举例而言,许多公司为了要节省成本,对于长期需要投资的人力、产能、训练等的忽视,紧缩长期应投入项目,最后引爆一连串骨牌效应:长期人力短缺,老手纷纷离职,离职愈多人,就雇愈多人,人员不但补不齐,也造成经验与技能的稀释,进而使产品与服务失调,顾客抱怨,业务流失。另外,公司为了要节省成本,外包设计工作,减少内部设计人员,结果造成产品设计不良,内部设计人员花费更多时间进行修正,品管部门投入进行品质把关,引发生产部门的反弹,产品出错,使得业务人员遭顾客抱怨,公司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在寻找问题与解决。
动态性复杂的问题,就是相同的行动在长短期的结果不同。上述问题看以容易,但常常难以察觉。一开始为了要节省成本,降低或减少某一项目,但不知道该项目与其他项目的关连性,结果产生一连串的系统效应,最后,成本短期减少了,但长期却是上升。
人的问题最难处理
组织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思考与互动,造成了许多问题,也会虚耗公司的运作。
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透过学习会形成许许多多的观念,观念的建立有助于人们快速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然而,在观念的形成后,容易成为一种僵固的想法,或者简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新一代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曾举过一个经典的例子:一群美国人和日本人在进行商业谈判,谈判历程耗时很长,会议结束后各自回到旅馆,美国人回去后立即开香槟庆祝说:“谈判成功,日本人同意了。”翌日,美国人带着合约书来,跟日本人说:“伙伴!来吧!签字吧!”日本人说:“签什么字?”美国人说:“签合约啊!你们昨天不是同意了吗?”日本人说:“我们哪有同意!”美国人说:“你们昨天明明就同意了,怎么可以赖皮!”日本人说:“我们根本就没有同意,你们怎么那么霸道!”正值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有一位日本人突然说话:“请问你们是根据什么,说我们同意了?”美国人说:“你们昨天不就是一直点头说agree、agree,同意、同意吗?”日本人恍然大悟:“我们日本人点头不一定是表示同意,我们的文化中,听别人说话时点头说:Hi,代表我们在听,是一种尊重。”
在人与人的相处与互动中,常常是用自己的观念与想法在解读别人,甚至于会自动筛选过滤资讯,寻找有利自己资讯,并加以诠释,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例如:某公司为了要增进员工参与,提升向心力,改变过去的作法,大小事都透过会议与讨论,而决策则透过会议讨论产生“共识决”。结果,没有经理人敢于承担责任,大小事都向上承报,最后,每天都花很多的时间在开会、讨论。结果,会议之外时间愈来愈少,成员开始感到疲惫与无趣。
经营需要管理智慧
公司空转,组织虚耗,白做工,都不是大家所乐见。我们提出,如果要让经营成效卓越,透过阅读或分享,培养管理智慧,莫踏入前人的旧尘。而最简单实践管理智慧的原则,第一、保持一颗开放的心,破除自我定见;第二、凡事想好处也要想到坏处,想坏处也要思考好处;第三、做困难的抉择(making hard choice):训练自己走困难且根本的路。◇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