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城隍”考什么?
“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第一篇故事,字数并不多,却是首篇。到底考城隍考什么?他又传达什么讯息呢?考城隍故事如下:
宋焘公是一位秀才。一天他因为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见一位公差,牵着一匹白额马,手里拿着公文,匆匆忙忙的走进屋里来,破口就说:“赶快赴考。”宋焘公一脸茫然的说:“主考官还没到,为何忽然就要考试?”公差只是一味的催促他上路,并未回答问题,宋焘公只好负病上马赶考。
赶考途中经过了许多陌生的地方,最后来到一个像京城一样的地方。接着公差带他走进一个建筑雄伟的大厅,大厅上方坐了十几位主考官,这些主考官除了“关云长”之外他一个也不认识;下方则设了两个座位,桌上文房四宝已经准备妥当。另一个座位上坐了一个秀才。
宋焘公立即就座应试,不一会儿考题发下来,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两人应试后,先后交了考卷。宋焘公在考卷中写到“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殿上坐着的几个主考官再传阅过考卷之后都赞赏不已,当下就对宋焘公说:“河南现在缺一位城隍,你可以立即就任。”宋焘公听了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已经寿终了,立刻流泪磕头说:“承蒙各位的抬爱赏识,授以城隍一职,但是母亲年已七十,无人奉养,可否让我侍奉她,等到她去世后,我再来听候差遣。”其中一个帝王模样的主考官立刻吩咐,查阅宋母的阳寿,一个长胡子的老人查阅后报告说:“还有九年阳寿。”众主考官正在犹豫之时,“关云长”说:“无妨,先叫张秀才代替九年。”并对宋焘公说:“本来你应该立刻赴任的,但是念在你的“仁孝”之心,给你九年假期满再宣你上任。”又期勉秀才几句后,两人磕头退出。
张秀才自我介绍,自己是长山张某,并在野外和宋焘公握手作诗道别,其中的词,宋焘公都忘了只记得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这句。
宋焘公和张秀才分手后突然醒来,原来自己已经死三天了。宋母听到棺材内有呻吟声才扶他出来。事后他向长山之地打听,果然有张秀才之人,并且和他同日而亡。
宋焘公侍奉母亲九年后,母亲过世了,他在办完丧事沐浴完毕后也死了。宋涛公住在西门的岳父,忽然看到他在随众的簇拥下,骑着骏马向他拜别。岳父不知宋涛公已死,派人到乡下打听才知道女婿过世了。
宋焘公自己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流传,只剩下口耳相传而已。
宋焘公亡后赴考城隍,表现了阴阳之间的考验。我们在宋焘公的“焘”字上也发现作者的许多巧思。“焘”字通“帱”,帱是“覆盖”覆盖的意思。“帱”字是“巾”字与“寿”字所组成,寿是在人是间的生命,以“巾”覆盖在生命尽头,那覆盖后的的真相是什么?那就是对一生的道德评价后走的路。
这个道德评价用纸笔测验“一人二人,有心无心”题目考宋焘公的道德观,宋焘公认为“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所以善行必须是“无心为善”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外在代价的。这个道德评价也考验宋焘公的行为,所以主考官对宋焘公说:“河南现在缺一位城隍,你可以立即就任。”宋焘公并未因此而欣喜,他立刻想到他年迈的母亲。因为他的“仁孝”是“无心为善”发自内心没有任何外在代价的。纵然在外在代价前他仍然展现他“仁孝”之心,并非“有心为善”以求回报,言行一致的的表现就是他这生真实的道德水准。
人生在世时有各种外在的东西,所以“花有酒春常在。”死后万般带不走,面对考验时,只有凭借这种道德修养才可以在无任何外在事物的环境下“无烛无灯夜自明”。
那“考城隍”考什么?不就是考人生、考这一生真实的道德修养,并且告诉世人“阳间过阴间一人非二人;有心修无心善行终有报”。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考城隍”为何是“聊斋志异”的首篇了,因为无论任何生命都是“善恶有报”所以必须修养道德为重。@*(//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