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问归期未有期(1),巴山(2)夜雨涨秋池(3)。 何当(4)共剪西窗烛(5),却话(6)巴山夜雨时? |
【注释】
(1)君问归期未有期:“君问归期”是问,“未有期”是答。全句是说:您问我回来的日子,但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得归。
(2)巴山:中国西部大山,或称大巴山,为川陕界山。时李商隐在川,故“巴山”在此泛指四川的山。
(3)涨秋池:秋雨使池水高涨的样子。
(4)何当:何时、何日。
(5)共剪西窗烛:一起在西窗边修剪烛芯。后世因此诗而有成语“剪烛西窗”言朋友思念或相聚。剪烛:古时油灯或蜡烛,燃点时间长了灯心上会结灯花,剪去后才会更亮。
(6)却话:回首重新谈起。却:回头、回顾之意。
【参考语译】
您问我归期,但我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去。今晚的巴山正下着雨,池塘里涨满了秋水。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下一起剪着烛芯,和你诉说此刻巴山听雨的心情呢?
【赏析】
本诗在《万首唐人绝句》中又题作〈夜雨寄内〉,是李商隐在四川时,因思家心切而写给妻子的作品。当时李商隐的妻子身在长安,位于四川之北,故题为〈夜雨寄北〉。
诗人途经巴蜀之地,以诗代信与妻子对答:首句述说其实想要早归但自己也不知道何时能成行,无奈思念深长却身不由己。接着以景喻情,描写巴山夜里愁煞人的秋风秋雨,令相思之苦如池水般满溢难当。随之话锋一转,急切的盼望能立即飞到妻子身边,两人剪剪烛花谈谈天,叙聊著身当巴山夜雨的此刻心境。
〈夜雨寄北〉一反李商隐辞藻华美、精于用典和象征暗示的华艳诗风,字句上也不避讳重复使用,给人一种朴素的亲切感。但在“君问归期”、“未有期”的一问一答中;在“巴山夜雨”、“共剪西窗烛”的时空和心境的来回往复中,却也营造出了属于李商隐独特的含蓄朦胧美感。而本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则在乎最末一句诗人以情写景,于追思未来相聚的时空中再回望当下,原本凄苦的巴山夜雨,竟糁上了一层氤氲迷濛的薄雾,带着几分酸涩却有着一丝幸福滋味。
李商隐一生颠沛流离、仕途崎岖,后又卷入牛李党争,有苦不能明说,致使作品呈现出委婉感伤的特质,故清代评家叶燮在《原诗》中称其“寄托深而措辞婉”。而本诗在叙写夫妻分离的苦闷外,若从李商隐好用暗示与象征的角度细细玩味,也未尝不能解为诗人正寓以一生仕途不顺的哀愁,并寄托着对家国责任难尽的郁结孤愤,进而向天一问:何时是归期?何时才能笑看如今的巴山夜雨之凄清?
似乎正是寄托于那样一瞬间的回望中,诗人期待着有一天能跳脱出个人的逆境与时代的黑暗。跳出了当下巴山夜雨的凄苦,李商隐成了一个旁观者看着此时此刻的自己,或许也正是在这样的跳脱中使生命境界得以升华,诗人释怀看淡了一生的哀痛无奈与遥望期盼,温和的溶于含蓄委婉的文字中,成就了不朽的杰作。@*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