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休学做直销,不要学位只要赚钱,突显当今青年学子受物质倾向与功利主义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混淆;亦提醒身为大学教授的我,除了致力于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之外,是应再贡献点心力于大学生价值观的导正。
其实,早在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提出,“道德、伦理、价值观的重整”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首要挑战,及重要的教育课题。然而,在网路资讯传递迅速的今天,日新月异的科技不断的改变人生,大学生的认知与价值取向,在不知不觉中朝着多元社会的物质化与功利主义跟进。许多过去被认为禁忌的言谈举止,如今却公然大行其道,如流行一时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将传统优良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视为落伍。
回忆22年前初任大学讲师,上课时,一进入教室学生随即起立致敬并奉上茶水。但此景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若无其事的在课堂上吃东西、喝饮料、甚至聊天。大学生间的言谈听不到使用“敬语”,对教授的称谓竟然直呼其名;学生的行为表现普遍显得冷漠、自我、不尊重别人,且好急功近利。此是否为过去过于开放自由的学风所造成的效应?值得深思。
教育部曾于2004年函颁“品德教育促进方案”,并于2006年检讨修正,用于推动品德教育校园文化,期能建立学生良好的道德、伦理与正确的价值观。在各大学内虽有相关品德教育活动举办,但培养良好的品格及行为,绝非几次活动的参与就能达成。个人觉得,导师制度的落实应是重要的关键;亦即,导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引导,身教言教将起到莫大的效益。
以我个人近年来担任导师的经验,总是透过对学生的面谈与关怀,制作品德教育相关投影片在班会上加强宣导,以及相关活动的主动参与,并告知个人信仰“真、善、忍”为好坏价值的唯一判断标准,进而导引学生匡正伦理道德,建立正确价值观。因此,我的学生在这次“大学生休学做直销”事件中,虽有人曾参与说明会,但均能正确判断而不为所动。◇(//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