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一点:草议关于治学中国古代历史的方法的几个问题

梅花一点

人气 38
标签: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0月13日讯】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曰:“(迁写作《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说明,历史研究是一个天人之学。那么,关于治学历史的方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由于现在的科学分类法,一般将历史或者历史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或者人文科学的来定位。如果从“物质和精神是一性的”内涵角度来看,这种现在的科学分类法定位是有极大的局限性的,使得研究很难得到历史的真象的。这在吾文《浅谈邵雍的历史观》已经意识到,历史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于宇宙、生命及人体科学的全面整体的认识,加上个人的高尚的道德观和高境界的修为才能作到的。邵雍就告诫后人说:“学不际天人,不足谓之学。”(《观物外篇》)

笔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及历史的研究,至少必须建立的“天人合一”的事实的基础上来辨析;当然,也可以另有其他更深、更高层次的内涵,笔者在此暂借此等人们较熟悉、较易理解的概念来解说。也就是说,“天人合一”(自然也包括天人感应、天人对应之类的内涵)既是宇宙的事实,也是历史的事实,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理论或者理论标准;也即人类历史的真象是完全溶在宇宙的运动规律之中的。当然,现在的(或者当下的)历史,又跟中国古代的历史事实又有所区分。这就是新宇宙与旧宇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当下是正法时期,天象发生巨大变化,宇宙星体在重组,给予太阳系及地球的物质及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么,只有在星体完全正法完之前,新的天人合一的规律及变化因素才能较完整的、具体的显现出来。由此,才能运用新的天人合一规律对于当下历史进行辨析。而古代的天人合一的事实,可能有部分因素因为旧势力的原因被改造或者清理掉了;那么,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问题必然多多少少包含这些不纯净的因素。这在研究过程中必然形成一些必须要清理的观念及因素。这个过程的完成也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做到。

B、新的天人合一的规律必须依赖有许多新的正确的真实的科学的重新确立。因为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本身的学问知识能解决得了的,更包括天地人事(或者用现在人们比较明白的话说,就是有了新的物理学、新的社会学、新的考古学、新的数学等等)。由于在这个正法的过渡时期,形成一定的时间差,新的科学是初步也逐步在这段时期形成的,所以在认识上也必须通过修炼才能意识到这些东西的存在。

不过,笔者针对中国古代历史这一较已经固定的、过去的、特定的时间范围作研究,认为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应当遵循的一些概括式规律,对于深入的、正确的研究古代历史或许是很有帮助的。同时,笔者的目地也是让大家,多多少少同时看到中国古代文化历史的特殊性和局限性的两方面的情况:特殊性就在其是半神文化创造的历史;局限性就在其是旧宇宙旧法理的历史安排和规律。写出来作为个人看法给大家参考。

甲、道德变化与人心变异

所谓的道德变化,实际上就是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状态,出现了人心与道德上的变化。这个完全是有迹可寻的。可惜,现代科学对于道德和伦理的认识不是建立在心性修炼的基础上的,所以有许多认识是误导人的,甚至是反道德、反伦理的;所以关于历史研究中涉及到人心道德内涵的研究,受到许多阻碍或者迷失。尤其进化论的历史观,某种意义上是在打击人类的道德内涵,使得人们历史观念无法对于道德人心的变化方面的内涵难以进行深入研讨。由此,我们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古代圣贤关于道德范畴的真实而又准确的论述。

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谈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38章)儒家的邵雍讲“道、德、功、力”和“仁、礼、义、知” (见《观物篇》)。不过从笔者的角度来看,老子的说法接近修炼人的修炼的一种层次的变化;而邵雍的说法比较接近古代人类社会的状况;不过,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看待;但这些主要局限在中土一地而已,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方或者国家。而在佛家中看待事物或者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成、住、坏”的过程。“成、住、坏”在佛法内涵上直接体现宇宙的变化过程,也必然包括人类社会的、人心道德的变化。那么,“成、住、坏”的说法更具有广义的特色,也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

但作为修炼人的修炼,只要其不断精进,思想及道德是不断升华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那么,这种升华会给予修炼人对于宇宙、生命和人类更深刻、更丰富的认识。这是修炼开发出来的智慧。那是直接以佛法神通查看过去的历史了。这个属于另一回事情了。

但这里为何要谈到“人心变异”呢?因为人心的变异直接导致人的观念的变异,自然也使得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被这些败坏的观念干扰甚至是掩盖,失去对于历史本真的认识。这个是针对现时当下的过渡时期特别应当注意到的。一般情况下,要通过修炼,并且是修炼到一定的层次以后才能认识得到。当然,这样讲,确实是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修炼的内涵所体现出来的。因为,历史的各种纷繁复杂的沉积在人的观念中给予修炼人许多干扰和修炼之处。这也是人类历史必然有的一个构成或过程。

那么,现在所谓的“人心变异”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不信,或者说是不信佛法。不信会导致自己在修炼上的智慧打不开,被旧观念制约住了。这里的不信佛法,包括真的不相信、或者犹豫乃至怀疑;但不是指不理解佛法,那只是没有修炼到那一步。其次是,由于现在旧科学的观念(主要指是从文艺复兴时期传出的由机械论形成或者发展到现在的西学体系和符号文化),尤其是进化论的观念形成的障碍。实际上,总的来说,旧科学的观念主要就是包括非修炼人所支持的现在的所有科学知识。第三是,个人的名利情等等执著因素,阻碍了智慧的打开。这三种情况,直接就是对于人心及人的观念的问题,是否得到和认识真实历史的变化或者展现密切相关的。

同时我们看到,史家书写历史,辨析历史,研究历史,也必须符合道德心性的要求;例如我们说史家要显现真实的历史、讲真话、记真事,关于善恶褒贬的辨析立场是否得到正确的表达,不都是心性修炼功夫的体现吗?邵雍《观物外篇》曰:“《春秋》尽性之书也。”不是很明白吗?

总的来说,道德及人心观念在本质上指导和展示学问研究的内涵的准确与高低。

乙、全面整理和梳理中国古代半神文化的内涵及其内涵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文化是半神文化,流传下了许多丰富的神传文化的内涵在里面;所以,我们认为有些古代文化中的高层次的内涵,是可以纳入现今的关于古代历史的研究之中的。而梳理和重新确认中国古代半神文化的系统性及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起到的历史变迁作用,包括历史事件的变化的内涵,才能最终可以得到重新乃至全新的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像大家比较熟悉的,在《庄子‧天下》篇中,就讨论了中国古代学术的“道”与“术”之间的关系和内涵。这个已经有学者们许多的讨论,在此从略。

我们另举个例子,从一篇中国相当古老的纲领性科学文件,可以看到今日西学的局限性。这就是《尚书》中的《洪范》篇,里面包含了人们现今所认为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所有内涵,同时又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真实现实之上的。从这一点来看,《洪范》所讲的内涵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笔者认为是现代西学所不能达到的;而且《洪范》在西周以前,一直被广泛的应用。据《洪范》开篇所言,“洪范九畴”(《汉书‧五行志》同时也称之为“九章”。)乃是大禹时期天帝(神)传给大禹。从《洪范》篇中看到,我们意识到真正的科学,古已有之。

那么,“洪范九畴”是什么呢?《洪范》中讲到了九大内容:“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具体的可以用现代的白话作以下解释:

第一,五行文化,就是我们熟悉的“水火金木土”。实际上就是对于地球物质(笔者认为可能包括到太阳系的水火金木土五大行星的物质,但不会超出太阳系。)的总体分类。这个在现代的科学家中已经发现五行和元素周期表是有对应的关系的,也就是说五行说是科学的。另,《洪范》并且给五行的各个内涵比配了五种特性与五种味道。那么,这种比配就是一种天人相应(物物相应)的关系;后来,在中医《黄帝内经》中广泛的被应用。这方面的内涵在今日的西学是没有的。后来在东周和秦汉时期,五行文化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在中医的几千年的实践中,都认识到了其中的科学性。不过,笔者还有看法认为,从原文的意思来看,那时已经不是认为现在所认为的一种简单的“比配”关系,而更接近“生成”的关系内涵了。所以说,五行文化还有许多为人们所不知道的秘密。

原文是:“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的“作”,可翻译作“生成”。笔者补注。]

第二,心性文化。为何称为心性文化呢?因为他主要是表现一种较高的道德修养,而且说明了修养的方法和标准,建立了最初步的修炼心性的内涵。虽然这对于佛法修炼来说,还是属于较低的内涵,但在当时来说,已经是做人的极高标准了,是要求作到“哲圣”的内涵了。这种文化传出的目地就是人心道德的一种维系和平衡,不至于社会人心出现过快的败落下去。

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对于容貌表情、言谈语辞、视觉观察、听觉感受、心思动念等的“恭、从、明、聪、睿”各种严格修养过程,可以达到哲圣智慧的境界。这与佛道两家的“身口意”的修炼要求较相似了。
原文作:“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第三,经世文化。很接近现在人们说的治国文化或者说是政治经济文化。

这个“八政”中的“食”,相当于现在的广义的农业(农林牧副渔)和食品加工;“货”,相当于工商贸易;“祀”,相当于宗教;“司空”,相当于行政管理; “司徒”,相当于教育;“司寇”,相当于律法司法;“宾”,相当于外交礼仪;“师”,相当于军事。“八政”里面还暗含后来人们认识的学科知识的分类。

原文作:“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日宾,八曰师。”

第四,天象文化。主要指推算历法和天文观测;由此也会要求有较高水平的数学文化。古云:“天垂像,见吉凶。”在天人合一的观念里,这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变化在天文天象中多少是有迹可寻的。
原文作:“四、五祀: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第五,王道文化。就是尊贤爱民,正直平荡,无偏无党,无反无侧,作贤明之君主。

原文作:“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第六,三德文化。很接近第二、五种文化(即:五事、皇极),也有一定的关系,都属于心性的内涵。谓用“刚柔兼备,正直平康”的品德,以此来治御臣下。

原文作:“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

第七,决策文化。每个人都有生活上的疑难及作出决定;而一个国家也同样会遇到相同的问题。那么,在夏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问题做决策的时候,可以由国君、卿士、庶民共同商议,同时又谋及卜筮(即后来发展为术数文化);而因为在当时的卜筮代表神意与天意,所以,在决策中起到极其重要和关键的作用。现在留存的甲骨文就是当时的卜筮文化盛行的表现。卜,就是龟壳裂纹来卜算;筮,就是用阴阳八卦的原理来占算。

原文作:“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十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第八,物候文化。不过,这里侧重在运用天气变化的各种特点,来说明君主心性修为(第二个文化[五事],见上文)给予国家(或治理国家)的各种状态。实际上,后人通过“天人合一”与“天象变化”的关系,也感受到人类社会、人体的各种状态,也像天气变化一样是有规律的变化的。同时说明一国君主臣民的道德心性与社会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对应、感应的关系。(后来在中医中变化为《黄帝内经‧素问》的五运六气的学说,或者与之有关连。——笔者个人看法。)

另据《尚书‧周书‧金滕》篇记载,周成王因为听到流言,因此而猜忌怀疑他的忠臣叔叔周公,到了“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周成王就和大夫打开周公的《金滕》书,乃知道周公的一片忠心。成王执书悔过,“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岁则大熟。”这是古人认为天人感应的一个历史特例,而且表现在天气气候上。

原文作:“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第九,福祸文化。人的各种福祸命运的表现,是命理文化的研究对象的表现。

原文作:“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以上是只是从具体的单个辨析的办法来分析《洪范》的文化内涵。其中的五行文化、心性文化、卜筮文化等的内涵是现代西学难以比拟的,里面充分的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另,在《汉书‧艺文志》曰:“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意即:人的修为、修养、道德出现问题,则可能导致五行文化规律变化的混乱、失衡,甚至改变天象的运作。这说明五行文化与心性文化多多少少有相通的关系,也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又《汉书‧律历志下》曰:“其于人,皇极统三德五事。”意即:第五种文化统领第二、第六种文化。可见,在“洪范九畴”中,各个文化之间的关连是极密切的,是相通的。

但从总的角度来看,可能更特别了。实际上,在汉朝的经学家(如马融、郑玄)认为《洪范》就是《洛书》;邵雍也认为:“九九八十一,《玄》、《范》之数也。”也即,《太玄》《洪范》是跟数字九有关,九数符合《洛书》。又曰:“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皆见邵雍《观物外篇》)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洪范》的内涵是与《河图》《洛书》文化紧密相关的。《周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河洛文化的神奇,犹如周易的阴阳八卦一样,其来源至今还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迷。所以说《洪范》的内涵是神机,是真正的神传文化。(//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吴惠林:这真是一堂精彩绝伦的经济学课
吴惠林:贪得无厌vs.适可而止
吴惠林:大停滞与科技创新
吴惠林:理性的个人 盲目的群众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