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菊:揭开画皮 (二)

吴菊 彭功延 文子

人气 1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10月13日讯】
3、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实践中的迷茫

马克思迷恋马氏经济模式是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马克思生活在早期的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家和雇佣工人并存。在马克思看来,让资本家承担经营风险,让工人享有经营利益,那可真正称得上为工人阶级谋利益了,因此,他不假思索地选择了马氏经济模式作为其理想模式,一是希望劳动者能捞到盈利之好处,二是希望能让工人摆脱亏损之负担。用心可谓良苦,不愧为“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

马克思的理论确实极具有煽动性。马克思死后,共产党们特别是中共当真根据他的理论通过“暴力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当后来的马克思们欢天喜地地准备实施马氏经济模式时,却发现那个能替他们承担亏损的资本家早已被他们理所当然地与“剥削”一并打倒了。但亏损现象并不因资本家的不存在而不存在,也不因马克思的未虑及而不出现。于是,社会主义者们便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并非马克思理想的影子经济模式的泥潭里。

当然,他们不可能完全套用影子经济模式。第一,任何一个稍具经济知识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该模式所特有的超分配和投资不足现象必然窒息经济发展。第二,在任何经济时代都存在亏损问题,并不会因马克思名之曰“社会主义加计划经济”而能幸免。由于马克思主义者们先天患有“亏损疏漏症”,于是,面对亏损突如其来竟是那样始料不及。由于该模式的特点就是要由工人来承担亏损,但果真明目张胆地这样做,简直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当局因此陷入长期痛苦迷惘之中。第三,现实的教训虽然教会了他们“盈亏责任对等统一”的道理,但仍然难以处理现实的亏损问题。他们一定十分希望移植自然经济模式的运作机制,却又怕染上剥削的嫌疑。加之如果承认了自然经济模式的科学性,就当然否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因此,社会主义在长期的痛苦挣扎中所采取的就是那种围着影子经济模式转,却始终找不到立足点的经济模式。左的势力使它趋向影子模式,右的势力又使它靠向自然模式。但总的看来,它与影子经济模式之间才真正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关系。从后果上看有如下表现:第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企业(特指国有企业)缺乏积累动力,企业扩大再生产往往必须依赖于银行贷款或国家投资;第二,企业内部贪污浪费严重,经营成果超分配;第三,企业负盈不负亏;第四,以低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支付工人的报酬,从而把亏损责任变相转嫁给工人。为防止工人逃避转嫁的风险,行政命令就派上了用场,比如,限制工人调入调出,强令职工入股等等。以为工人阶级谋福利为名的“社会主义”就这样开始严重损害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

可以这样说,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亏损疏漏”不仅误导了社会主义,也把整个社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双双带入了深深的误区,给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瓦解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模式理论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以自然经济模式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制度乃天经地义,而以马氏经济模式为蓝本、影子经济模式为依托的社会主义则名不正言不顺。在自然经济模式下,只要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自由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互惠互利的,所谓的经济剥削是不存在的;而在影子经济模式下,人完全或部分地失去自由则是必然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到底谁必然灭亡谁必然胜利,答案不言自明。光辉的一九八九年也以斩钉截铁的事实作了最好的回答。

也由于经济剥削并不存在,决定了马克思所谓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只能是子虚乌有,“无产阶级革命”也只能是罪恶的拨弄。虽然历史上也曾发生过“革命”,但“革命者”从来都不是什么“无产阶级”。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阶段,贫富差别总是存在,但贫富的结果往往是与自己的努力息息相关的。个人不主观努力而陷入贫困,无端怨恨他人嫉妒他人不仅徒劳无益,而且缺乏良知。那么,历史上引起革命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我们将在后面进行讨论。

另外,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所谓的“固有矛盾”,如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工人失业,贫富悬殊,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环境污染等,并宣称这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所无法克服的矛盾。其实这些都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换之初的必然现象,随着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认识不断加深,防范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问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出现已越来越少,它们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小。与此同时,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中国的出现却越来越频繁,其危害也越来越大,以至于当局从最初不承认有这些问题发展到不得不承认它们的存在。这是怎样的讽刺!

现在,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灰飞烟灭,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私有经济的禁令基本解除,私营企业开始有所发展。尽管国有经济还在影子经济模式的浓雾笼罩之中,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神话已经打破。虽然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尚未在中国倒下,但其政治经济学理论几乎已无容身之地。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民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作出的选择,自然经济模式必将走向全面胜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像其政治经济学一样,同样标榜属于“无产阶级”。作为少数人或者不知什么人专属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然充满谬误和偏见,而不可能像它自命的那样成为“科学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马克思把一个十分无谓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或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作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并以对两者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所谓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分水岭。他认为他是属于唯物主义的阵营,并坚决反对所谓的唯心主义。他还认为他的观点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包括:第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第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他强调,人类社会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迭变化,或更确切地说,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直至实现共产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第三,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阶级斗争则是人类社会在存在阶级的历史阶段保持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为此,他极力鼓吹“暴力革命”。

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他继续发挥他在辩证唯物主义部分所坚持的各种观点,认为,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第二,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是客观的普遍规律,并再次得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结论。第四,继续进行阶级分析,继续强调各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第五,把国家看作是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所独占的、统治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第六,大肆鼓吹暴力,并认为“暴力是每一个临产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斗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形式。第七,大谈人性,力证无产阶级具有超凡入圣的人性。

不难看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归纳起来还是一个目的,即证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客观规律,无产阶级进行暴力革命合情合理,无产阶级必然是未来社会的主宰。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还比较单纯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就显得盘根错节,扑朔迷离。不仅微观层面上错误百出,更严重的是在宏观层面上它异化了哲学的主旨,偏离了哲学研究的方向。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无论是哪个派别的哲学,一旦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便标志着这个派别的哲学已步入严重的误区。因为在这样一个哲学体系中将“人” 置于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在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究竟人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成为一个不置可否的问题。如果说人是物质和意识的复合体,那么,在物质意识的关系中却没有人这一“极”,说不清楚人与物质和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或者说在这样一个哲学体系中,根本没有人的位置,形成一个人的空场。这就决定了这样的哲学必然毫无意义。

事实上,哲学不应是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哲学,而应当是关于人的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应当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人与世界的关系,显然不是那种严格的相互对等的关系。人总是以主动的行为影响着世界,以追求人与世界的和协统一,使世界的存在状况更适合人的生存。总的说来,人与世界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认识世界和人改造世界两个方面。

1、人和世界

人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人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双重能力。除此之外,必须首先明确怎样看待哲学范畴中的人,是以群体还是以个体?这必须根据哲学的任务特点来确定。哲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人的活动提供方法论,以指导人们正确地与世界发生各种联系。而人的活动总是以单个的人(自然人)或单个的组织为单位进行的。因此,这里的人必然指的是单个的人或单个的组织。其中,组织是由多个人组成的,但其行为如同一个人,有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它与非组织化的人的群体相区别,因此,组织也可以称为复合人。单个的人或单个的组织,我们统称为个体人,它是我们哲学体系中的主体。

在界定了人的涵义以后,世界的涵义随之确定。它是指除这个“人”以外的其他所有人以及除人以外的其他所有存在(物)。由此,世界就可分为两部分内容,我们把由人构成的世界称为主体世界,把由物质构成的世界称为客体世界。

2、人认识世界

认识能力是人特有的能力,是人成为万物之灵的原因和标志。人之所以能够认识世界,是因为人有着发达的感觉器官和卓绝的思维器官。

人认识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世界作用于人的过程。没有世界对人的作用,也就没有人的认识过程。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渐进积累的过程。

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在人脑形成三种类型的认识(或称意识)。第一,外在世界的存在状态反映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形成事物的“存在特性认识”;第二,外在世界存在状态的变化以及引起变化的诸因素共同反映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形成事物的“联系特性认识”;第三,在人的认识形成过程中,还形成一个关于人自身欲望要求的特殊认识,我们称之为人的“自在意识”。具体地说,自在意识就是人希望外在环境尽量满足自己的要求,尽量使自己的生存感到舒适的关于外在环境存在状态的理想。自在意识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不断调整发展,并反过来成为促进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实践的动力。

由于人们所接触的世界的方面各有不同,因此人们的认识所反映的世界的内容也就不同。也由于人们接触事物的机会不同,以及人们反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差别,特别是当先进的认识工具用于人们的认识领域后,更拉大了这种差距,造成对同一事物的本质的把握程度不同。更由于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的利益影响不同,因此,即使对同一事物取得相同的认识,但人们对它的态度评价也不相同。对不同事物的认识结果不同是正常的,但对相同事物的认识不同,不同的认识之间就有正确和谬误之别。因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就在于它的存在特性和联系特性的特殊性和唯一性。因此,正确的认识应当具有唯一性,除此之外的其他认识要么不正确,要么不十分正确。人的认识正确的标准是主观符合客观。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揭开画皮》揭中共马列邪教伎俩
吴菊:揭开画皮 (序言)
吴菊:揭开画皮 (一)
掸封尘:天安门广场挥之不去的“五大噩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