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济民:《北大荒》黑龙江上的秋夜
要是在故乡,一进黄历七月,那北方边境上的大草原就开遍了雪白的桔梗花,随着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凉爽北风摇撼满野。黑龙江碧蓝的江水晶莹千里,天高地远,人壮马肥,这是北方边塞一年中最丰足的季节,牧场上积草如山,田庄裹瓜甜果熟,山林里到处都挂满了野葡萄,人们也有余暇去追求工作之外的乐趣。
就像在七巧节的晚上,沿江草原上的牧人,都被“牛郎织女”那段古老神秘的故事所迷醉。因为传说中牛郎也是一个牧人,所以他神奇而哀艳的遭遇,很能赢得这些草原居民的同情,每一个年轻牧人都希望自己也能遇着像牛郎那样浪漫的遭遇。每当这天,在牧场上,人们几乎整天都在议论这个故事,好像它就是发生在昨天。
最有趣的是这些牧人竟把虚无的神话和真卖的生活羼混起来,在那天每个牧场都准备极丰盛的酒席,专为庆祝这对天上情侣的相会。这倒使我们联想起法国的小说家大仲马来,他也和这些牧人一样的天真,曾为自己小说的人物庆祝生日。
在那天晚上,就仿佛牛郎织女要在黑龙江上相会似的,人们把酒席陈设在江滨,临水设置香案。同时把牛也都赶来江滨,准备大批的马铃薯让孩子们慢慢喂着它们吃;连牛也沾到这个神话的光。一弯朦胧的上弦月,斜照着江水,草原静悄悄地笼着一层薄雾,在香烟缥缈中合家欢宴在江滨,情调也确实是够幽美的了!
年轻的男子们高举起酒杯,虔诚地把酒泼洒在江水上,给牛郎敬酒。年轻的妇女们把自己最华丽的手帕扔到江水中,送给织女擦眼泪。他们对这神话中的情侣竟是如此地同情!宴罢,人们都坐在江岸上一边饮茶,一边静静地倾听着,想从这静夜的江上听出织女的哭声;想从那淙淙的流水听出牛郎的细语,在这万籁寂寂的秋夜,这些情感丰富的牧人,想把自己也渗入到神话里面去。如果把黑龙江改称“天河”,把七巧节改称“牧人节”,对他们来说也许显得更为恰当。
在这边荒地区的第二个节目,是七月十五日夜晚的黑龙江祭。这是吊祭光绪廿六年,江东六十四屯血案那上万冤死在江上的同胞。这祭典首先发起于下游一带的农垦区,然后才扩及到上游那些荒凉的放牧区,在瑷珲以下临江的各城镇,都把这个祭典举办得极隆重,有很多城镇还在江上燃放烟火。这是一个既幽美而又伤感的夜晚,皓皓的夜色,照耀着这呜咽万里的大江,遥想当年那浮尸十日不绝的悲惨景象,怎能不令人愤慨凄伤;看,各城镇那些站在江滨读祭文的地方首长们,几乎都是痛哭流涕的。居住在边疆上的人们,都是最激烈的爱国者,无论是大人孩子都能把两国的仇恨记忆得清清楚楚,为了国家疆界的保卫不惜流血牺牲,寸土必争,这股爱国的热情是传统的,是普偏的。
每年这天晚上,在黑河市举行一场规模颇大的烟火会,燃放烟火的地点设在江中的小岛上。在银色的月光下,喷起满空的火花,映照在江水中,在水月色里那种银花树的奇幻美景,真是令人迷醉!观赏的人潮拥挤在江堤上,隔江相对的海兰泡市(俄境)居民也都万人空巷地集聚在江北,争着来欣赏中国这美丽的烟火。两边的国境警察剑拔弩张地列阵江上,分别以小艇构成水上的封锁线。
看,我们的敌人也有脸来欣赏烟火呵,就让中国明亮的烟火照亮他们那乌黑的心吧!
在上游草原区那些临江的牧场上,这天晚上人们都准备了上千上万的荷灯,趁着月色把它们点燃放在水上,任它随着流水慢慢地漂浮,藉以吊慰冤魂。一眼望去满江都漂浮着密密的灯火,千星万点就仿佛这是地球上的银河系,这该是一幅多么幽美而神秘的画面。根据当地的风俗,哪家放得愈多所积的功德也愈为圆满,于是沿江这些富有的牧场,都为积累他们的功德投下了可观的资本,也为这边荒点缀出一幅奇美的夜景。
这天晚上,所有的牧场尽量都把畜牲赶到江滨来,传说这样可使牲畜繁殖得更为兴盛。人们在江水中扔下一些老黄瓜和红萝卜之类的东西,引逗着这些牛马不离水边,其实这些牲畜们也都喜欢光亮,它们在水边挤得紧紧的,光看水上的灯火,却没看见那些漂浮着的食物,往往竟让这些食物白白漂去。有些好奇的小马甚至还涉水追着那些漂动的荷灯嗅一嗅,闻到了油味,就站在水中打着喷嚏。
每家牧场上的老年人,几乎都在江滨逗留整夜,他们抱着满怀兴奋,目送自家的荷灯顺水远去,再欣赏从上游漂下来一群群别家牧场所放的荷灯,品评哪一群最亮,最多,制作的最精巧,猜测是哪家牧场放出来的……兴致勃勃地,一谈就是一整夜,在这寂寞而缺乏娱乐的大草原上,这也算是一个不寻常的节目了。
(五三.九.中央副刊)
摘自《北大荒》 旗品文化出版社提供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