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七损八益……早衰”一段经文,涉及人类生命活动与预防早衰问题而被重视。由于本篇原文中未直接言明“七损八益”的概念。因此,历代医家在编纂《内经》时,对“七损八益”的注释,像对五脏、六腑、六淫、七情等等名词术语的概念一样,作了相应的注解。
认识《内经》注本 因《内经》“文义高古渊微”,汉后医家便开始对其注解。一般认为越近《内经》著作时代的注本,越能保住其原貌和本义。追溯第一位注解者,为隋朝全元起,著有《内经》“训解”行世,后原本失传。现只能见于其他转引注本。
第二个注释者,为(全注本稍后)隋代的杨上善,撰《黄帝内经太素》,所注内容尚保存了“全注本”的真相。其书一度遗失,直到清代,杨惺吾得到流传至日本的“唐‧影抄本”后,由肖延平转刊行世。第三位注释有功的,为唐代王冰,他吸取“全注本”内容加以发挥后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至宋代,林亿、高保衡引“全注本”等校正后,成为注解《内经》的流传版本。之后,注解《内经》者,不下数十家,比较著名的有明代张景岳《类经》。
理解各家注释 杨上善的《太素》,将“七损八益”这段经文,编纂在《太素》第三卷《阴阳》篇中:“……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去‘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不知用此,则蚤(早)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五十……年六十……”。
先叙阴阳偏胜病变和证候,接述“七损八益”与早衰因果关系,后论“中年”以后衰老机理与征象。其注“七损八益”为:“损者损于身;益者益于病。若人能修道、察同,去损益之病,则阴阳气和,无诸衰老,寿命无穷”着重论述“去”(离开)“损于身(损害人体)、益于病(增加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则“阴阳可和”,“少男少女,中男中女,长男长女(《周易》词语)”正常生长发育、成长生存,健康长寿;反之,不知道应用这些预防保健法则,则可能产生疾病,而导致“早衰”、甚至夭折。未谈七与八两个数字。七、八可能视作“多种因素”的约数。并非实有所指。
王冰注《内经‧素问》,把这段经文编在《阴阳应象大论》中,“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比较《太素》所辑经文,只差四个字,“去”字改作“知”字,“早衰”词后多“之节也”三个字。
其注释:“用,谓房室也,女子,以(《素问》首篇《上古天真论》)七七为天癸之终;男子,以八八为天癸之极,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损,则各随气分,修养天真,终其天年(不早衰)……”。认为女子“阴七”宜损(“月事下”);男子“阳八”宜益(“精气溢泻”)。把七、八两个数字落实到(指代)男女性别的生命活动“‘天癸’精、气”消长周期的“基数”。七,指代“女天癸”消长周期;八,指代“男天癸”消长周期。顺“天癸”特性(生理机能)调摄“阴阳”(女,“月事下”;男,“精气溢泻”)以治身,达到健康和长寿。
类似这种观点注解的医家还有明代的马莳、清代的张志聪,以及日本人丹波元简等等。(据报导,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确有一批关于医学资料的残简,其中,已有“用八益、去七损”之说,似可以弥补《内经》之不足,但“用八益,去七损”的含义,尚不明确。故有人认为对本经文理解帮助不大)。
张景岳将《内经》分类汇编,着《类经》。其中,列有“运气类”五卷;附《医易》一卷,卷首以“河图、洛书者,数也”模式,注释有关问题。他的注解和说理超出前人。其“七损八益”经文,列于《卷二‧阴阳类》“法阴阳”章节,相应上下文同《素问》。
注曰:“上文言阴阳之变病,此言死生之本原也。七为少阳之数,八为少阴之数。夫阴阳者,生杀之本始也……使能知七损八益之道……故二者可调,否则未央而衰矣”(七、八两数定名少阳、少阴,(可能)源于其所附《医易》图解“河图、洛书:东、南、西、北、中,五方位分列‘1~10点阵图’:左、东,‘阳位’,‘数点’为七;右、西,‘阴位’,‘数点’为八。”以及“伏羲、文王‘八卦次序’:八,兑,为少女得坤,阴,少阴;七,艮,为少男得干,阳,少阳。”拟以数与“阴阳属性分类”所命名,七与八,似乎为阴、阳属性概括性的代名词)。顺从此说的医家,有明代的李念莪着《内经知要》。
所注七损八益的观点与《类经》大旨相近。他说“七、八二者阴阳也,七损者,言阳消之渐,八益者,言阴长之由也……七损八益者,乃互言阴阳消长之理,欲知所预防也。”并引“华佗曰:‘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死‘数语可作七损八益注疏。”来证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似以“阴阳”哲理,如观察自然现象(太阳光照昼夜转变、一年四季寒暑周期变迁等等)阴阳消长盛衰规律、指代人体内物质(阴)与机能(阳)新陈代谢,解说人类生命活动,疾病的病因病理。
如人体机能与物质代谢“阳生;阴杀”,二者“数、量”平衡,则正常,人体健康;反之,不平衡,异常,病态。如机能的亢进或衰退;营养物质缺乏或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引起疾病进一步可导致早衰退。应知道这种道理,采取相应措施调节和“预防”。
启发历代医家从“七损八益”一语所处上下文语言环境,本段经文主题(本义)等,分别以中医认识人体的成长发育,生理功能、病因、病理几个方面,对“七、八;损、益”的概念和预防早衰问题作了注释,为后人理解和应用经旨奠定了基础。
随着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汲取中医学养生保健理论与经验。近来,又有不少专业人员对“七损八益”有关问题,作了承前启后的研究。亦有人认为,“七损、八益”的法则,在《内经》有关篇章中能找得到相应具体的“资料”。
如《上古天真论》已总结出古人生活实践中,有很多习惯和行为,是不利于健康而有损于生命;而有很多养生保健法则,是有益于人体,可以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如说到“今时之人不然也:(1)以酒为浆;(2)以妄为常;(3)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4)不知持满;(5)不时御劳,务快其心;(6)逆于生乐;(7)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编码为笔者加)
七个方面,这可能就是有损于寿命的“七损”概念;同篇并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逸),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注意养生、调节:“阴与阳、食与饮、起与居、劳与逸”八个方面有益人身健康的保健方法,可能即是“八益”的内涵。上述内容,虽是古医经旨。
若按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疾病自然发展史与采取‘三级预防’措施(‘一级预防防’)”等概念而论,《内经》“知(去)七损八益”与预防早衰保健法则,是否可以得到借鉴。
文章来源:华夏中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