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对龙:《东京审判》到底“审”出了什么?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9月20日讯】一段惨痛的侵华史、一位爱国心切的中国法官、一群死而不僵的日本战犯、一场马拉松式的审判,加上盛气凌人的盟国法官与迷茫的战败国民众,最后还有直指当下的主题升华——一部极富中国特色的主旋律电影《东京审判》就这样诞生了。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禁要问——《东京审判》到底“审”出了什么?
影片一开始竟用了将近二十分钟时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开审前关于十一位法官的法庭座次排位之争。代表中国参加审判的梅汝璈法官据理力争,坚决要求位居庭长美国的卫勃法官之后的应是中国法官,而非事先拟定的英国法官,几经周折盟国法官们终于做出了妥协。
还未开审导演就先展现了诸法官“窝里斗”的“内幕”,包括影片最后关于是否适用死刑的一长段争论,“阶级鲜明”地将梅汝璈与盟国的法官们对立起来。导演这样做无非是要树典型,突出梅汝璈深深的爱国情怀与刚正不阿的性格,让他的形象高大无比。这一高大就坏事了,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就这么变成了个干巴巴的巨人形象,他作为法学家的理性与博学,他对审判的理解与分析,他在法庭上的内心思考与心理波动,所有这些都被遮掩了下去。去除那些无用的藤蔓,整部影片主人公其实就这么两个与盟国法官们较劲的戏份——我不明白,你要“审”的到底是战败国的被诉者还是盟国的法官?
当年梅汝璈对法庭座次的据理力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而言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我也被他“若不严惩战犯惟有蹈海而死”的热血情怀所感动。但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段历史时,当我们展现这段二战的收尾曲式的审判时,却把重心放到十一位法官内部的分歧上。尤其是关于是否适用死刑的争论,这本是个学术化的问题,却愣被演绎成了类似正与邪的较量。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又在作祟吗?以这样的情绪拍出的二战电影,能够理性、能够客观吗?
终于要开审了,影片一上来对“窝里斗”的“特写”已经让我预想到接下来的大致内容了。果然,整个马拉松式的曲折审判过程硬是被导演演绎成了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并非故事不够精彩,而是导演似乎忽视了电影这种艺术类型的特质。
法庭上不光梅法官的形象被单一化,所有主要人物几乎都如此,盟国的法官与检察官们俨然手持正义之剑的光辉斗士,而二十八名被诉者(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影片中在判决还未作出前就将他们称为“战犯”是有不妥的)及他们的辩护团体俨然阴险狡诈、死而不僵的猥琐小人。我们看不清人物的丰富神态,我们不知道人物的心理情绪。我们听不到法学家们精彩的法理阐释,我们说不准被诉者对战争的真实理解,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成长历程,我们猜不透他们内心是否在忏悔。
正义与邪恶似乎泾渭分明,却又总有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对与错似乎一目了然,却又总觉得如此界定的浅显。我敢保证,整个庭审过程如果去掉人物对话,配上解说,将是非常好的一部庭审纪录片。花费这么多心血就弄出了个干巴巴的纪录片?
这部历史影片对历史解读的浅薄也是很明显的。当军国主义激进分子北野雄一怒斥美国的原子弹杀害了无数无辜的日本平民时,随同梅汝璈来日本的肖南义正词严地举出南京大屠杀、沈阳大屠杀、华北无人区的例子,那意思就是你们死了很多人我们死的也不比你们少。当肖南疑惑地问道日本人为何如此崇拜天皇时,一个酒馆老板娘开玩笑地反问道,那你知道中国人为什么崇拜皇帝吗?两人哈哈大笑,这个很关键的问题就这样在笑声中被轻轻带了过去,让我觉得导演根本无意于对历史的解读与反思。观众花一个半小时就是为了复习历史课本?
我不禁想到了斯皮尔伯格等许多西方大导演关于二战的作品,有血有肉的人物、对战争多元化的解读、对历史深层次的反思。与之相比,这部《东京审判》,没有人物,所有的人物都成了被事先塑好了的单薄木偶。没有思想,所有的思想都被掩埋在了激愤的情绪之下。
《东京审判》到底“审”出了什么?影片最后特意打出了一段字幕:1978年10月,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和两千余名乙级丙级战犯的牌位以“昭和殉难者”名义移入靖国神社——《东京审判》“审”出的只是仇恨!这才是导演的真正意图,这才是影片的唯一主题。我想对这位年轻导演说,你肯定是个合格的“愤青”,但绝对不是个合格的导演。我并不否认影片对靖国神社的批判,但前面一百多分钟的单一说教使这批判变得苍白而情绪化,这确实很能迎合当代中国头脑简单的“愤青”群体。难道一个电影导演的职责仅仅是如此吗?
还有那被生生穿插进电影的三角恋情。曾经留学日本的肖南再次来到东京,偶遇了自己曾经的恋人芳子,还有芳子现在的恋人、自己曾经的同学北野雄一。导演似乎是想借此展现日本民众对战争的各种态度,里面的每一个相关人物都被树成了典型,或迷茫或忏悔或固执,我觉得这是影片唯一生动一些的地方,尤其是曾志伟的传神表演。
但这段三角恋情老套地开始,老套地结局,最终芳子为自己的前任恋人肖南堵了枪眼,被自己的现任恋人北野雄一失手打死,悲愤的前任恋人杀死了现任恋人,然后抱着芳子痛哭——你以为你拍琼瑶戏呢?如此滥俗的场景在这部本该严肃的历史影片中显得是那样的多余。我并非反对加上爱情戏,但关键看你怎么加怎么演,是否能融入整部电影。搞得如此老套煽情无非是又迎合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趣味。
审判的最后阶段,梅汝璈就是否对战犯们动用死刑而与盟国法官们再起分歧,他那激愤的话语里有一句是,经过两年多817次(还有最后的宣判,共818次)漫长的庭审,我们终于认定他们的是有罪的,可我们现在却一直在谈文明与宗教……。其实谁都明白,这漫长的审判程序是大可省略掉的,但我们实在无法忘记,当年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的疯狂瓜分正是纳粹主义产生的主要诱因。
有这前车之鉴,我们怎能不谨小慎微地紧紧抓住文明之舵呢?当十一位法官根据自己的理念慎重地做好选择,把票投进票箱后,结果其实已经不重要了。这才是东京审判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即使它并非纯粹。它给了文明一个开端,并用文明的方式为野蛮划上了一个句号,尽管如此艰难,那扇光明之门毕竟已经开启了。
影片中梅汝璈还说,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我想补充一句,罪恶也是人类创造的——真希望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能明白此理,都能践行此理。
──原载《民主中国》(//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