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震惊的惟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英国诗人威廉贝根《致佩特拉》
大部分人初见佩特拉(Petra),大概是透过电影导演史蒂芬‧史匹柏和乔治•路卡斯合作所拍摄的电影《圣战奇兵》吧!在一片荒凉的沙漠中,穿过两旁高耸的石壁峡道,雄伟的神殿建筑蓦然出现,在阳光下透射出粉红色的迷人色彩,令人感到震撼!
来到佩特拉必须先经过一公里多之西克峡谷,步行到尽头,立刻就发现一座相当壮观的神庙,俗称“法老的宝藏”。庙高60米,宽40米,分两层建筑,上为三座凉亭似的建筑,下为大厅,正面有排柱六支,在三角楣中央雕着女神头。
谁也想不到在沙漠峡道内,会有一座庞大的石头城,这或许也正是纳巴泰人(Nabataeans)选择在此定居的原因。佩特拉北距死海约60公里、西接以色列、南连阿拉伯半岛、东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公元前4世纪,纳巴泰人发现这里位于群山峡谷之间,有充足的水源,可以农耕,又可畜牧,出入口仅靠一公里余的峡道,易守难攻,遂移此居住。
隐藏在沙漠峡道内的佩特拉(AFP/ JACK GUEZ/ Getty Images ) |
公元前3世纪纳巴泰人建国,便以佩特拉为首都。2千年前佩特拉是东西贸易的重镇,埃及的黄金及草纸、阿拉伯和印度的香料,都经此输往大马士革、迦萨等市场销售。纳巴泰人充分利用了该地的地理特点,他们抽取过路税,因此相当富足,但也好景不长,公元106年罗马皇帝图拉真把它灭掉,沦为帝国的一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
易守难攻的佩特拉,可说是被水源打败的。当地惟一的水源叫“摩西泉”(Wadi Muse),据纳巴泰人的传说,当年犹太人离开埃及,在旷野飘流40余年,行经此处,因为没有水喝,摩西便遵耶和华的指示,用手杖击打磐石,大量的泉水因此冒出,足供30万以色列人饮用,这也成为后期石头城人民的饮用水源。
佩特拉当时的繁荣昌盛,引起罗马帝国的觊觎,但要进入佩特拉,除了险峻狭隘的谷中峡道,并无任何入口,所以罗马帝国屡攻不克。但罗马军队意外发现,供给佩特拉城的水源竟在地峡的外面,罗马人于是切断了城中的水源,致命的一击,才迫使纳巴泰人迅速投降。
纳巴泰人以佩特拉为都所建立的国家就是旧约圣经‧俄巴底亚书中所记载的以东国。当年犹太人亡国的时候,以东国幸灾乐祸、落井下石,所以受到上帝的惩罚,导致自己也沦落亡国之命运。由此看来,与其说以东国是被水源打败的,倒不如说是上帝的惩罚。
纳巴泰人的文字演进成了当代阿拉伯文字,在当今大部分阿拉伯世界中广泛使用。公元前80年~前65年,国王阿尔塔斯二世统治时期,纳巴泰人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建造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佩特拉城蜚声于古代世界,甚至远至中国,只要有骆驼商队,只要有贸易团体,人们都听说过这神话般的石头之城。
佩特拉的少女雕像(Mario Tama /Getty Images) |
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曾一度维持繁荣昌盛,可是佩特拉的经济支柱却开始发生变化,海上运输的崛起加上罗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克),取代了佩特拉的重要性。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已大大减弱。之后历经数次战乱,到了公元12世纪后,西方世界已经完全将它遗忘,只有贝督因人继续把石头城当做遮风避雨的场所。
直到1812年瑞士籍的贝克哈特受英非联合会之托,负责调查了解北非两条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是否同源,才再度发现佩特拉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燃及中东时,英国士兵T﹒E﹒劳伦斯(史称阿拉伯的劳伦斯)领导下的阿拉伯游击队经常藏身佩特拉,在古代纳巴泰人雕凿出的500余个洞穴中避难。
20世纪后佩特拉已成为旅游圣地,同时来自欧美各国的考古学家也一直在佩特拉考察挖掘,他们的努力使人们能更深刻的了解佩特拉。事实上,佩特拉城的大部分还有待发掘,众多的谜底还等待着人们去揭开。一位在此地工作的考古学家说:“大多数的城市建筑都埋在自然沉积的沙中,希望我们能发现1~2层楼高保存完好的建筑。”
已经默默见证了2600多个寒暑的佩特拉古城,城名源自希腊语“岩石”,因为整座城市就是从悬崖峭壁上雕凿而出的。迷人壮观的景色固然是佩特拉的一绝,然而繁华盛世在文明视线中消失又出现,也多少增添了它的传奇色彩。
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佩特拉列入文化类世界遗产。@*(//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