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淡如:享受人生不一定要躺在海滩上
忙碌的时代,有人开始主张慢活。
有时候叮嘱自己“慢活”一点,生活中会多出不少情味来。很多东西,确实是要慢慢品味的。
慢慢品一杯好茶,和将它在三秒钟内咕噜咕噜喝下的感觉,滋味必然大不相同。
不过,所谓的慢活,也未必能适合所有人、所有状况。有些事不慢没意思,有些事不快没意思。比如,在如画的乡间小路上,你可以一边慢慢散步,一边欣赏风景;但若你开车在高速公路上,没有人希望自己会在那儿慢慢的塞车,到不了目的地吧。
慢活不能活得没重点、没原则,像只冬眠的爬虫类。活成一滩死水,就是误解了慢活的意义。
有些人只有在快节奏中,才能够感觉到“生命在流动”的意义。虽然快,他们也活得很精细。
快,不代表不细心。我所看到的成功人物,常是那些行动很有效率,但任何纤细的变化都逃不过他法眼的人。
这世界上有一种人,一定要用很快的步调生活,才会快活。
这种人应以国际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为代表。他常在演讲上勉励大家: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每个人都一样,成功的关键,就看你怎么运用这二十四个小时。
他在大陆时曾经接受记者专访,很精确的计算出,一个人一年,大约只有八千七百三十个小时,每人平均一年睡掉三千二百个小时(爱睡觉的人绝对不止),吃饭吃掉一千二百个小时(爱应酬的人更不止于此)。
而一般人每天工作平均只有八个小时——差不多等于睡觉的时间。
他的时间管理,着重于分配:“四分之一的时间教书,四分之一的时间处理他职务上份内的鉴识案件,四分之一的时间做研究,四分之一的时间接受别州或别国委托办案,四分之一在世界各地讲学,四分之一写文章和写书……”
他讲了六个“四分之一”后,数学还不错的记者起了疑心:“你怎么有那么多的‘四分之一’呢?”
李昌钰笑说:“别人只工作八个小时,所以他们只有四个四分之一,我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所以有八个四分之一。有人认为我不会享受人生,可是我觉得,写书的过程中我也在享受人生,破案的过程中,显微镜底下可以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我也在享受人生哪,享受人生不一定是要躺在海滩上晒太阳,晒太阳晒太久搞不好会得癌症。”
不久前,台湾导演陈蕴馥为李昌钰拍纪录片,跟着李昌钰做贴身采访。据说,有一天李博士跟他约好早上八点三十分采访,这么早,制作单位还以为自己是当天第一批访客呢,后来才发现,他已经是当天第三批访客了。导演形容,李博士永远在走路空档时才有空讲话,不管是搭车还是搭机,他总在不停的阅读文件,到了目的地,又有人递上最新的档案。
他从不觉得累。因为他喜欢用这种速度过生活。他选择他喜欢的工作,就是喜欢用工作享受人生。每个人的成功,都有除了天赋异禀之外的原因。李博士一个星期工作七天,每天工作超过十六小时,一年就抵别人三年。
看到这样的时间管理方法,我想,每个人都有“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感觉。
虽然我也有一点“过动儿”性格,常在一天马不停蹄的做好几件事情,但若要我像李博士这样快节奏的活着,恐怕我应该撑不了一个半月,就会因为“过了极限点”而崩溃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每一种曲目有它节拍的极限点,可以加速,可以变慢,但都不能够过度。
像李昌钰这种“时间管理”的方式,属于超级快板。就算他已届退休之龄,他仍维持着一样的生活模式与速度。他个人能力很强,身体也很健康,意志更是坚强。
现代人时间管理的问题,恐怕在于“自己也不认同自己的速度”,不喜欢自己的节奏。活得节奏不对,则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没有分出工作的轻重缓急:“该快时不快,该慢时不慢”。
该快时不经心;该慢时又太粗心。把不重要的小事情看成燃眉之急,大事情又总是温温吞吞的搁着。用吃饭来比喻,那就是:吃法国料理时囫囵吞枣、吃拉面时又慢吞吞吃到汤变凉。
我想一般人的节奏,顶多能够维持在“如歌的行板”。当自己节奏过快时,会失去从容的态度,太慢了,又常会感觉无聊与烦闷。
那么,有时就逼自己一点,有时便放自己一马,有宽有紧,有快有慢,乐曲才会好听。@
转载自方智出版《 赚钱也赚到人生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