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中国文学史演义:吴敬梓傲骨讽儒林

钱念孙
font print 人气: 79
【字号】    
   标签: tags:

清朝初年,在安徽全椒襄河湾这个小地方,住着一户名震千里的“累代书香”之家。这户人家的曾祖父辈兄弟五人,有四人高中进士;祖父辈和父辈,在几次的全国科举考试中,都是榜上有名,有时连中几位。前后六十年间,贡生、秀才不计在内,这家出了进士、举人及出仕官员十五人,确可谓科甲鼎盛,家门显赫了。中国最杰出的讽刺文学巨匠,《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名门望族里。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因他的书斋取名文木山房,人们又称他文木先生。他生于康熙四十年(公元一七○一年),从小就过继给伯父吴霖起作儿子。吴霖起是康熙二十五年的拔贡(注1), 为人耿直,不慕荣利,埋头学问,知识渊博。受其父亲和家庭的影响,吴敬梓从小喜爱读书,记性又极好,诸子百家、稗官野史,无不烂熟于心;作文赋对、写诗填词,无不援笔即成。

十三岁时,吴敬梓的母亲不幸去世。第二年,父亲出任江苏赣榆县教谕(主管教诲秀才的官职),他也随父前往赣榆。父亲在任教谕期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曾“捐资破产”,兴办学校,甚为人们称颂。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德才兼备、政绩显着的人,却因得罪了上司,被罢官回家。这件事,使吴敬梓深深地体察到了官场的黑暗和冷酷。

父亲丢官回乡的第二年(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吴敬梓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故。先是他的父亲郁闷过度,离开人世。接着是那些衣冠楚楚、满口仁义道德的亲戚们,借口吴敬梓是嗣子,争相侵夺他的丰厚家产。亲眼目睹平日友善和睦的叔伯兄长们,为了钱财互相辱骂殴打,吴敬梓看清了封建家族伦理道理的虚伪,认识了那些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的真面目。于是,他决心叛逆家族,与那些依靠祖业和门第做寄生虫的庸俗亲戚们,一刀两断,分道扬镳。

他叛逆的第一步,就是挥霍遗产。他平时就轻财重义,遇贫好施,现在更是挥金如土,在所不惜。他与朋友往来,常常纵情饮酒,夜以继日;遇谁有难,从来都是慷慨解囊,不计偿还。所以,不到三十岁,他就把继承的“两万余金”遗产耗费一空了。这时,从富贵的族人到势利的乡邻,无不责骂他、歧视他、嗤笑他、冷落他,认为他是吴门的不肖子孙,第一个败家子。

家乡是待不下去了,三十三岁那年,他满怀愤慨,离开全椒,移居南京,住在秦淮河畔,开始了贫苦的卖文生涯。三十六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知道他是个“文澜学海”、“落笔千言”的高才之士,推荐他赴京参加“博学鸿辞科”廷试。这在别人可是个千载难逢、获取功名的良机,可是他面对官吏的朝夕相请,毫不动心,坚决以病辞行,甘愿过着清贫的生活,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一七五四年)客死扬州旅舍。

吴敬梓在诗、词、文、赋、经、史等各方面,均有著述,可惜多半都散失了,仅有《文木山房集》四卷传世。《儒林外史》是他最重要、最有影响的作品,约写于他饱经世态炎凉、移居南京之后,成书于五十岁以前。

《儒林外史》的思想核心,是抨击封建科举制度,以及由这一制度造成的种种弊端和危害。它从描写封建士大夫被扭曲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入手,进而揭露封建官吏昏聩无能、贪赃枉法,鞭笞土豪劣绅的专横暴虐、吝啬刻薄,讽刺了附庸风雅的名士们的游手好闲、卑劣虚伪,以及整个封建制度的腐朽不堪和难以救药。

作品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现了两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人物—周进和范进。周进连年应考,直考到六十岁,腰弯背驼、胡子花白了,还是个老童生(未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多大,都称为童生)。他无可奈何,只得到薛家集去教村塾,新进秀才梅玖奚落他,举人王惠鄙视他,使他连教书的饭碗也弄丢了。有人写了这样一首宝塔诗,来形容他的狼狈相: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不揭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后来,周进的妹夫金有余,看他穷得叮当响,就带他到省城去做买卖,请他帮着记账。他到了省城,住在杂货店里,一日闲来无事,去参观省城的贡院(培养贡生的学院,也是举行科举考试的场所)。他看到一排排号房(注2),大半生考场的辛酸,一下子涌向心头,以致“一头撞在考场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被人救醒后,又满地打滚,放声痛哭。

可是,他一旦中了举,顿时平步青云,“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以致曾经奚落过他的梅秀才,也冒认是他的学生,对他毕恭毕敬。他早年在村塾中写的对联,也被当作“周大老爷的亲笔”,被揭下来精心装裱好。作者通过描写这个人物发榜前后的不同遭际和命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毒害。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已经“花白胡须”的老童生。发榜那天,家里无米下锅,他只得抱着正在下蛋的鸡到集上去卖。听到中举的消息,他起初不敢相信,后来拍手发笑,昏倒在地;接着又满街乱跑,“一脚踹在池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他的丈人胡屠户见他高兴得发疯了,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才使他清醒过来。

从此,他由一个原来处处被人鄙视甚至憎恶的可怜虫,一下子变成了人人讨好献媚的对象。而范进中举以后,则开始堕落变坏,跟着张静斋到高要县去招摇撞骗。不到三个月,田产房屋、奴仆丫鬟便都有了。在这里,作者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被八股科举弄得神魂颠倒、丧心病狂的丑态;而且深刻地揭露了士大夫们热衷科举,并非追求知识学问,而完全是为了升官发财,爬上统治阶级的地位。

那么,封建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又是些什么人呢?中了进士而新任南昌太守的王惠,一到任就公开打听:“地方人情,可还有什么出产?词讼里可也略有些通融?”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了这一目的,他鱼肉百姓,草菅人命,搜刮民脂民膏,可谓无恶不作—“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恶魔般的贪官污吏,在他的上司眼里,却是江西头号能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官吏坏到了什么程度。作品通过对王惠这类贪婪残暴的害民贼的描写,有力暴露了清代中叶官僚政治的腐朽黑暗。

《儒林外史》在批判科举制度和贪官污吏的同时,也猛烈抨击了土豪劣绅的恶劣品行。文痞加恶棍的严贡生,嘴里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可行动上却把邻居家的猪占为己有,邻居来要,竟行凶打断人家的腿。他根本没有借给别人钱,却硬向人家要利息。他讹诈船家,租船不付租金,反要送船家到县衙门里打板子。他的兄弟严监生,家里“钱过百斗,米烂成仓,僮仆成群, 牛马成行”,可是平时却舍不得多花一分钱,以致临死时说不出话了,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芯费油,“伸着两根指头”, 迟迟“不肯断气”,直到家人灭了那棵灯草,才一命归天。在这里,作者通过对严氏兄弟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土豪劣绅虚伪、凶残、吝啬的特征。

吴敬梓不是一味愤世嫉俗的冷酷作家。他在揭露当时社会阴暗面的同时,也颂扬了一些具有真才实学,为人正直,却又淡泊名利、鄙视科举的知识分子,称赞了淳朴善良、自食其力、彼此帮助的下层人民。

《儒林外史》卷首载有一篇署名“闲斋老人”、写于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的序文,大概出自吴敬梓本人的手笔。其中有几句话,颇能概括全书的主题:

其书(指《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者,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者,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者,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由此可知,吴敬梓对其所描写的人物持反对或肯定的态度,完全是以他们如何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而定的。他认为,只有那些“辞却功名富贵”者,才是“品地最上一层”的“中流砥柱”。

因此《儒林外史》肯定的理想人物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即轻视功名富贵,讲究做人的品行和学问。如满腹学问、慷慨好施、轻视功名、孤标傲世的杜少卿;道德高尚、心地纯洁、待人忠厚、才识过人的虞育德;不讲任何条件、精心照料陌生路人的甘露寺老僧;朋友有难,视为己事、鼎力相助的鲍文卿等,都是作者无比同情和倾心歌颂的正面人物。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与庸俗丑恶的儒林仕宦人物恰成对比,透露了作者鲜明的爱憎;而且扩展了作品的表现对象,从更多方面反映了封建末世的社会真相。

《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主要是讽刺。“讽刺”是以冷嘲热讽的笔调来描写人物和事物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封建社会里,许多知识分子受科举制度的毒害,终日沉迷科举仕进,狂热追求功名利禄。这在当时都是人们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的事;有的人虽然有看法,却不敢或不愿说破。吴敬梓以敏锐的目光、难得的勇气,从平常的事情中看出不平常的问题,并把它们加以集中、概括、提炼,用卓越的细节刻画和恰到好处的夸张描写,栩栩如生地活画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儒生群丑图。作品出版后,许多读书人都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对自己的命运悲叹万分。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既奠定了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基础,也代表了古代讽刺小说发展的高峰,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晚清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都曾从它当中吸取了大量营养。现代作家鲁迅及钱钟书,都极为推崇这部伟大作品,他们的文学风格,特别是他们小说中讽刺手法的运用,也与《儒林外史》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注3)

注1“拔贡”,科举制度中通过县、州、府考试的,称为秀才;在秀才中进一步考试选拔,升入京师国子监(国家大学)读书的,称为贡生。拔贡是贡生的一种(其他还有恩贡、副贡、岁贡和优贡),当时每六年由各省从秀才中考选二名,保送入京,经过朝廷考试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注2“号房”,古代科举考试时应考的房间,一人一间,编有号码。
注3主要参考资料:《文木山房集》、《胡适文存.吴敬梓年谱》、陈汝衡《吴敬梓传》、夏志清《中国小说 史导论》。

转载自 正中书局《中国文学史演义》 钱念孙 着
参.元明清篇【第37 回】蒲松龄孤愤寓聊斋 吴敬梓傲骨讽儒林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话说在那茹毛饮血、结巢钻木的生民之初,人类对自己的由来、日月的运行、万物的生灭、四季的变化,都感到玄妙莫测;对电闪雷鸣、狂风骤雨、凶禽猛兽、生老病死,更是怀有难以名状的恐惧。他们认为在人类以外,还有超自然力量的神,在指挥、控制着一切,主宰着世间万事万物的命运。于是,一切自然力在他们心目中,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如太阳成了太阳神、水成了水神、火成了火神、风成了风神等等。

  • 日月嬗递,斗转星移。漫长的中国上古历史,经过以狩猎为主的氏族社会,逐渐过渡到以农耕为主的商周时代。及至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解民情,常常派专人到民间采诗,以观风俗,知得失,治天下。
  • 义熙元年(公元四○五年),北府兵首领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经过多次征战,俘杀拥兵篡位的桓玄后,东晋王朝大权实际上落到了他的手里。为了庆贺胜利,他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将军府大宴幕僚。众人筹觥交错,开怀畅饮,喝得有几分醉意时,刘裕让大家谈谈抱负和志向。
  • 中国的诗歌发展,到了南北朝初年,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山水诗的兴起。在这之前, 虽然诗歌中也有描写山水的诗句,但都是作为抒情咏物的烘托和陪衬而写的,绝少有专篇吟咏山水的诗作。打破这一局面,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当首推元嘉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

  •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八○六年),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里,来了一位身材肥胖, 走起路来慢悠悠的新教授(其时称“国子博士”)。太学生们见这位新教授体阔腰圆,行动迟缓,憨态可掬的样子,都在背后暗自窃笑,以为他没多大学问。

    然而,这位胖教授第一天上课,就让学生们大吃一惊。他讲起课来,博贯古今,兼通百家,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妙语连珠,警策动人。不久,他就成为太学生们最崇敬的教授,大家都以能成为他的学生而深感荣幸

  •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十一月八日,天幕低垂,阴沉灰暗,地处边陲的柳州(今广西柳州)州衙,笼罩着深深的秋色。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蜷缩在衙内寝室的病床上,痛苦呻吟,气息奄奄。他虽然只有四十七岁,正当壮年,但生活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残,已使他面色蜡黄,骨瘦如柴,卧床多日,濒临死亡。

  • 人间世事,往往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一○五七年),也就是“二宋”兄弟同时考中进士之后第三十四个年头,又有一对兄弟携手进京赶考,同榜共举进士。他俩就是后来名震宋代文坛的大文学家苏轼和苏辙。
  • 中国文学史上,尽管才女辈出,代不乏人,如汉代有蔡琰、班昭,唐代有薛涛、李冶;但最伟大的女文学家,却不能不说是才华盖世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不但词写得好,而且诗、文、书、画样样出色,遗憾的是,这些作品大都散佚了。我们今天能见到的,主要是收在《漱玉词》中的五十多首词。不过,仅凭这五十多首词,已足以使她不让须眉,千古不朽了。

  • 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这时离明代灭亡只有四个年头了。就在全国各地一片战乱声中,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的蒲家庄里,诞生了一位第一流的文学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