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河南尉氏)人。是《南朝》齐、梁学者,也是目录学家。父亲彦之,官拜宋太尉从事中郎。孝绪七岁时,过继给他的堂伯父胤之做儿子。后来胤之的母亲周氏过世,遗留下来百万的财产。照理,他可以得到这些财产。可是他一文也不留,将全部的财产都给了伯父的姊姊(琅邪王晏的母亲)。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忍不住赞叹,并觉得不可思议。
阮孝绪从小就非常孝顺,个性沉静。虽和邻居儿童游玩嬉戏,但经常以穿凿池塘、修筑高山为乐事。十三岁,他已遍通《五经》,十五岁时就向父亲明确表示遁世保生的道家意向。他说:“愿跟随赤松子逍遥于大海,愿追随许由隐居于山林。以保余生,以免被世俗事务所牵累。”自此之后,他就独居一室。除了早晚拜见父母之外,从不出门,家人也无法见到他。因而亲友都称呼他为居士。
表兄王晏当齐尚书令,富贵显要,常召唤孝绪或亲至孝绪家找他。孝绪知道他早晚会有祸事临身,常逃避不与王晏相见。王晏派人送来的礼物,全部退回原处,不肯接受。有一次孝绪吃到很美味的食物,一问,原来是王晏派人送来的。就立即将所吃食物吐掉,并将剩下的东西倒掉。后来王晏果因罪被诛杀。亲朋好友都为他担心,怕他被牵连受连坐的处分。孝绪怡然道:“我跟他只是亲戚关系,并未与他结党营私,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果然王晏狱起,孝绪无罪获免。
梁武起兵围京城时,孝绪家中贫穷无法烧火煮饭。僮仆就窃取邻人家的木头来生火。孝绪知道后,就不吃所煮的食物。他令僮仆拆掉房屋来生火煮饭。
他所住的室内只有一个床铺,旁边都是竹树环绕。并建造林池,以避免闲杂人的干扰,所以很少有人能见到他。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其兄帮忙,想要登门拜访他,却又不敢。最后,望着孝绪所居精舍,叹气的说:“他所居住的房子虽小,但他所怀抱的志向却是非常远大。”可见孝绪为当时的名士所钦佩景仰的情况。
天监十二年,皇帝下诏三公九卿荐举贤才。秘书监傅照上疏推荐孝绪,与吴郡范元琰一起被推举,但两人都没接诏。陈郡袁峻对孝绪说:“古时候,天下无道,有德行的人归隐山林;现今已是清平盛世,而你还是隐居不出,这怎么说得过去?”孝绪回答说:“以前周朝兴盛时,伯夷、叔齐仍然安于在首阳山上采食野菜过日子;汉朝鼎盛时,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四人隐居商山悠然自得。行仁全在自己,不在他人,跟世道无关!何况我并不是古代贤者之类的人呀?”
有一次,孝绪在钟山地方听讲学。他的母亲王氏在家里忽然生了重病。哥哥弟弟们就要去叫孝绪回来。母亲说:“不必去叫他。孝绪这个人有至性,可通鬼神。他一定能够自己回来的。”果然孝绪忽然觉得心惊肉跳、心神不宁,就赶快回到家里。邻舍和同村里的人,都觉得他非常神奇、不可思议。他母亲所吃的药里面,需要一味鲜活的人参。照老辈的传说,钟山是出产人参的。于是孝绪就亲自到那里去寻找。他踏遍了幽僻危险的地方,这样有好几天的工夫。有一天,忽然看见一只鹿在他的前面走着,孝绪就跟着鹿走,鹿跑到那里,他也跟到了那里。忽然那只鹿不见了,在鹿消失的地方,就发现了野生人参。他的母亲吃后,病果然好了。大家都说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
阮孝绪曾广泛搜集宋、齐以来所藏图书的目录及遗文隐记,把当时四万余卷图书分为七个部类,撰成《七录》。他有儒学的深厚根柢,但他在哲学上,却倾向于道家。以道家的无为思想为本,以儒家思想为末。后来阮孝绪写了一本传记,从炎帝、黄帝时代写起,一直写到他所生活的萧梁末代,共计录一百三十七人,就是古今名著《高隐传》。在《高隐传》一书中,他把所写到的隐士分成三类:言行超脱,名姓不传的人称为上品之人;始终不损真元,而名姓却已在世间流传的人称为中品之人,桂冠高挂于尘世,心灵栖息于俗界,这样的人称为下品之人。
南平元襄王听闻他的大名,致函邀请他,孝绪婉拒不赴任。
鄱阳忠烈王妃,是孝绪的姊姊。忠烈王想命令孝绪驾车马,和他同游。孝绪挖掘墙壁从后门逃走,终是不肯见忠烈王。
他的外甥年节时所赠送给他的赠品,他一样也不接受。别人怪他不通人情,孝绪回答说:“不是我心里所愿意的,所以不接受。”
他晚年时,只吃蔬菜素食类,也不再饮酒。其平常所供养礼拜的石像,有些损坏,孝绪心想找时间修补整理,并诚心对石像恭敬行礼,经过一个晚上,石像忽然完全复原,大家都觉得很奇异。
大同二年,孝绪过世,享年五十八岁。弟子门人表扬其生前的功德并尊称号为“文贞处士”。阮孝绪所着《七录》、《削繁》等书共一百八十一卷,并行于世。
(《南史》《梁书》)(//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