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海:晁错之死中的中央集权与封建制之争

郭庆海

人气 3
标签: ,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5月25日讯】2005年,一部名为《汉武大帝》的电视连续剧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而其中一个名叫晁错的人物的命运颇为引人关注。

无庸置疑,电视剧是把晁错的被杀作为一个冤案来写的,而之所以把他的被杀定为一个冤案,显然又是根据这样一个逻辑:晁错的削藩主张在电视剧制作者看来是进步的,合理的,在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来说,当然也是如此。而用当时曾亲赴战争前线的一位宫廷低级官吏谒者仆射邓公的话说,是“晁错担心诸侯强大了难以制服,所以要削减藩国的规模,以加强中央的权力,对后代万世都有好处啊”。而正由于晁错的主张是进步的、合理的,所以,他的被杀,便是冤枉的。

但是笔者对于这种认定晁错之死冤还是不冤的逻辑很不以为然,因为它显然是对政治理念入刑的认可。正是因此,笔者以为,晁错之死的确冤,但冤不在于他的削藩主张进步与否、合理与否,而仅仅在于他因一种政治理念被杀。

其实那位谒者仆射邓公也曾提出过类似的看法,他说:“我担心天下的人从此都将闭口,再也不敢议论朝政了。”但是,遗憾地是,晁错之死在这方面表现出的冤枉却被电视剧忽略了,被我们的意识形态淡化了。我以为,这其实是一件比晁错之死本身还要可悲的事情。

然而无论如何吧,有关晁错之死冤还是不冤,因何而冤,并不是一个多么复杂的东西。说开了,我想每个人都能理解。但是,贯穿于晁错被杀整个事件之中、由削藩而体现出来的中央集权与封建制两种治国观念之争,却是个十分复杂的事。

相比于中央集权这个概念而言,封建制的历史当然要早。而且,我想我们也必须承认,以晁错所生活的汉初那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现实看,封建制显然也要比中央集权观念更有市场。其实何止是汉初呢,即以我国第一个实行标准中央集权制度的秦政权时期来说,反对中央集权,要求实行封建制的声音也一直存在。《史记》所载,在秦刚刚除灭六国的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人就曾向始皇帝进言:“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镇抚那里。所以,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此后于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也提醒始皇帝:“殷朝、周朝统治天下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给自己当作辅佐。如今陛下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现象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谋杀君主的臣子,没有辅佐,靠谁来救援呢?”

而在秦政权被推翻后,由西楚霸王项羽主导,当时的中原政权,其实又恢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其后经过4年的楚汉之争,汉最终灭楚,建立了汉家天下。不过,汉当时也非一个中央集权的社会。从基本的社会制度上来说,它其实与楚汉相争时期并没有多大区别,即它其实不过是一个以汉为“盟主”的联邦国家。而这又由两个因素决定:其一,楚汉相争的本质其实可以说是霸主之争,即汉挑战楚的霸主地位,所以,汉灭楚后其实还是项羽之楚政治的一种延续。而汉在楚汉相争中的胜利,也首先得益于分封制,即分封有战功的将领为各国国王。《资治通鉴》第九卷载韩信逃跑途中被萧何追回后接受刘邦召见,在谈到他对项羽的认识时便直言不讳的说:“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方印放在手里都玩成圆的了,也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之仁。”韩信是这样批评项羽的,也是这样要求刘邦的,即他在攻占齐国后,第一件事便是要求刘邦分封自己为齐王。其他如黥布、彭越,亦属此类。所以,在汉初定之时,便已形成许多王国,且多为异姓有功战将。其二,汉为稳定政权而分封同姓为王。刘邦认为,秦没有将其子孙分封地方,以致于在社会发生动乱时地方对中央政权不能形成有效的支持,从而使中央政权陷于孤立。所以,刘邦取得政权后的一个基本政策,便是大封同姓兄弟子孙各地为王,以控制地方。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从汉初定天下直至晁错所在的那个时期,主政者基本都是支持封建制的。我们知道“萧规曹随”这个成语,其实它是来自于一个典故。是说汉朝第一任相国萧何创立了规章制度,而在他死后,继任的曹参完全按照他的规章制度办事,丝毫不加更改。而我们还要知道,曹参主政时的皇帝孝惠,其实是希望他做出一些变革的。但是请看曹参怎么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论起圣明英武来,您和高帝谁更强?”孝惠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参又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是高帝与萧何平定的天下,法令也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们这些人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很好吗?”这里的记载虽然没有告诉我们曹参是支持封建制还是支持中央集权,但是,从曹参本人对黄老哲学的推崇,从其对刘邦、萧何定下的基本国策的毫不更改的坚持,我想我们基本可以肯定,曹参也是支持封建制的。

那么,与晁错同期执政的那些人呢?从历史记载我们能够看到的是,除了那个宫廷卫队中的一个低级军官邓公明确支持削藩,为晁错说了点好话,其他政府大臣如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等,都明确反对晁错的削藩主张,而且正式提请处死晁错。按易中天先生在《晁错之死》一书中的说法,汉当时的制度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有“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总理或行政院长;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相当于三军总司令;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兼最高监察长官,相当于副总理兼监察部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来就是“宰相”。所以宰相是三个,不是一个。部长则有九个,叫“九卿”。陈嘉担任的中尉,张欧担任的廷尉,都是卿。尉,是武官。那时军警不分,尉可能是军官,也可能是警官,还可能是军官兼警官,职责取决于“尉”前面的那个字。比方说,太,是“最高”的意思,太尉就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中,是“宫廷”的意思,也代表“京师”,和外地的“外”相对应。中尉的职责,是负责京城的治安,所以中尉就是首都卫戍司令兼公安部长。廷,则是“朝廷”的意思。廷尉的职责,是掌管刑律,所以廷尉就是司法部长兼最高法院院长。一个政府总理,一个公安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名弹劾晁错,意味着当时政府中支持封建、反对中央集权的意识明显占据上风。

那么,从秦到晁错时的景帝时期,除了这位冤死的晁错,又有谁明确反对封建、支持中央集权呢?理由又是什么呢?从历史记载上,这样的人物基本上可以说只有一个,即秦政权时期的丞相李斯。当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人向始皇帝进言实行封建制度时,这位李斯对始皇帝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

其实,不管他们如何主张,如何分析,我们还是要根据我们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认识这场封建制与中央集权之争。那么历史究竟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首先我们不能不承认,秦丞相王绾和博士淳于越先后提出的警告没过了多少年便在秦政权应验了。当一个名叫赵高的太监控制了秦的朝政后,秦的政权就不可避免的瓦解了!

而在汉初,在出现了与秦亡时类似的状态——吕氏族人把持政权时,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

首先,是刘氏皇族对吕氏的公然抵抗。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是,齐悼惠王子朱虚侯刘章,才二十岁,很有气力。因刘氏得不到重用而忿忿不平。他曾侍奉高后举行宴会,高后令他当酒吏。刘章请求说:“臣是武将的后代,请允许我按军法行酒令。”高后说:“可以。”到酒兴正浓的时候,刘章献上助兴的歌舞。然后又说:“请让我为太后唱耕田歌。”高后把他当作孩子看待,笑着说:“想来你的父亲知道种田的事,而你一生下来就是王子,怎么知道种田的事呢?”刘章说:“臣知道。”太后说:“那你试着给我说说种田的事。”刘章说:“深耕密种,留苗稀疏,不是同类,坚决铲锄。”吕后听了默默不语。过了一会儿,吕氏族人中有一人喝醉了,逃离了酒席,刘章追过去,拔剑把他斩杀了,然后回来禀报说:“有一个人逃离酒席,臣谨按军法把他斩了。”

其后,高后病逝,吕氏想在关中发动叛乱,然而轻易的便被平定。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轻易的被平定,我们只看看在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派人去迎接代王继任皇帝(即后来的孝文帝)时,代王手下的中尉宋昌所说的一段话吧:“高帝封刘氏子弟为王,封地象犬牙一样彼此交错,互相制约,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宗族坚固,有如磐石,天下人都为刘氏的强大而折服,……如今京城内有朱虚侯、东牟侯这样的亲族,京城外有吴、楚、淮南、琅邪、齐、代这样强大的诸侯,谁都惧怕他们……”

这样的历史对于李斯来说是不存在的,最起码对比是不存在的。所以,我可以原谅李斯,就当他对中央集权的辩护是出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理念吧。但是,所有我们在这里讲到的这些历史,其实对于晁错来说同样应该知道,于是我就不能不奇怪,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一种认识了。至于今天的人为什么也会有那种认识,我更不知所以然。
————————–
原载《议报》第251期 //www.chinaeweekly.com

(//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苏家屯将成为胡温政治道德滑铁卢事件
【热点互动】从中共两会透视中国现状(二)
郭庆海:拍卖灵魂是对社会的反讽
郭飞熊:“国家黑社会主义”的肆虐及其前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