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说,“知耻近乎勇”。大意是说有羞耻之心就接近勇敢了。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一个人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有羞耻之心的人,才能勇敢的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突出表现。然而,随着现代社会道德标准的低下,不知羞耻的人似乎是越来越多了。君不见那些戴着鸭舌帽与墨镜的中共特务,驾驶着没有牌照的车跟踪高智晟律师,在光天化日之下耍流氓却没有丝毫羞耻之心。
世人重荣、爱荣、慕荣、趋荣,因此识“荣”易,知“耻”难,改耻更不容易。“知耻近乎勇”。“知耻”只是离开勇敢近了一点而已,还算不上“勇敢”。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相比之下知错必改才是最为难得的。
在中国古时候有一位勇猛的将军,他年轻时总喜欢到离家很近的一个村子里去享受放荡的生活。他的青春就这样一天天的虚度,武艺也渐渐的荒废了。有一天,他的母亲把他狠狠的训斥了一顿,母亲情真意切的话语使他猛然醒悟,将军感到万分惭悔。他向母亲发誓再也不去那个村子了,从此苦练武艺,立志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然而,有一天在进行了整日的训练之后,将军又累又乏,就伏在他的爱驹身上睡着了。马儿本来应该载负他回家,谁知受过主人调教的马竟一直把他载到他原来的乐土去了。当将军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又到了不该到的地方。将军凝视着自己的马,尽管这是他除了亲人以外的至爱,经过长久的沉默,为了痛改前非他还是拔出剑来杀了这匹马。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大意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是仁、义、礼、智的萌动,只有禽兽才不具备人类的这些天然的善性。人有“羞恶之心”,才会在名利面前表现出高风亮节。由此看来,人有知耻之心,才能意志坚定,于贫富、得失、义利之间有所取舍,而不是任凭欲望的驱使。否则,人没有了羞耻心,就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出来。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会觉的羞耻,能够有勇气改正,那还为时不晚。如果安于羞耻,或者不觉的是羞耻,反以为是荣耀,那就是不可救药了。@
更多:唐子:不能继续误读“子不语怪力乱神”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