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上天有眼,暂时不语。”他也是一位热爱老子与熟读【道德经】的智者,不只是一位文学家,一位智者与富有哲理的思想家。
歌德在【浮土德】这本巨作中说到:“这世界对追求理想的人并不沉默。”“我要坚定生活在尘世间。”
老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箴言:“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可以想见托尔斯泰透过熟读【道德经】后咀嚼出新智慧箴言,才说出荡气回肠的名言:“上天有眼,暂时不语。”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透过自然,让自己安详而渐渐淡忘,终于走出痛苦的过去后,他开始另一个追求,那就是永恒的美—艺术。
从思索到完稿,歌德几乎用了六十年才完成【浮士德】的。很明显可以看出,在处理追求永恒之美与社会实践时,歌德的笔法与思想,都比以前创作老练深厚许多。
歌德是用浮士德透过魔法唤出希腊神话中的天下第一美女海伦,并与之结婚的比喻手法来铺陈的。这样的婚姻按理来说,跟浮士德有高度的理想性格,海伦又是永恒之美,其实是很配衬的,但后来还是幻灭了。
歌德用了非常高明的暗喻来处理这种幻灭,那就是浮士德开始说出类似“心灵不看过去和将来,只有现今!”海伦接着答:“这就是我们最幸福的时辰。”
然后他们生下一个儿子:“跳到坚固的地面,却被地面反弹到空中,触到屋顶。”海伦忧虑的说:“你可以跳,但是不要飞。”然后跟浮士德说:“他集合了我们两人。”
最后这孩子说:“我不愿长久的留在地上。我要去寻找最难得到的东西。”
孩子浪漫的选择了战争,并死在战场上。(隐射浪漫时代的诗人拜伦)
海伦悲伤的说:“美和幸福是不能长久并存的!”然后跟浮士德分开了。
歌德透过这一幕表达美的瞬间感受激情、是彻彻底底不能平凡的,古人说:“天道忌盈。”因此完美不可能长久,只能跟幸福擦肩而过。
歌德在人生一切经验,不管是爱情、美、社会实践甚至是道德宗教的追求中,都承认自有其价值与意义,也承认一定会经历自我的幻灭,最终,每一个幻灭无非都是让人看见“上天有眼,暂时不语。”
但他却肯定在经历幻灭之后,不是虚无颓废,而透过恩宠与老天灵遇。
歌德沉淀自我反省历史,能不落入虚无,反而写出浮士德精神,肯定人世一切向善的努力与最终的因果报应,未尝不是从一个伟大时代中洞见自我实现的真意。
在很多人的想法里,宁可用六十年的时间赚钱享受人生,为何跟自己过不去,花掉人生最宝贵时间,呕心沥血逐步写完一部诗剧经典【浮士德】,这人不是愚者就是太闲的人,可歌德不是啊!他不是愚笨的人,而是心灵层次极高的智者,古人说:“智者不愚,不足为智;愚者不智,不足为愚。”似乎说到歌德的心坎里了。
虞书说:“诗言志。”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似乎,歌德在诗里表达的是宏观的积极人生,其形而上的哲学思维凌驾在当代保守想法有非常遥远的距离。君子贵慎独,曾文正公说过:“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用在歌德用六十年时间写下【浮士德】诗剧,恰如其分,纯属妙不可言。
曾文正公也说过:“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又说:“技之精者,不能两工,苦思专一,可与天通。”仿佛就在阐明一件事:“诗言志,有志者事竟成。”
马英九的祖父名叫马立安,少时家境贫寒,他本人几乎没有读过书。
但马立安是一个极其勤奋聪明的人,有胆有识,颇有头脑。平常,他除了经营家里的农活,还做点小生意,渐渐积累了一点资本。他学会了一宗制铁生意,待稍稍有了一点钱之后,在家乡开了一间手工作坊,主要是帮乡里补锅。
马立安显然是赶上了这班快车,没几年,小小的补锅作坊便扩大了,发展成为一间制锅厂。所产的锅,行销衡阳、湘潭以及长沙等地区,销路十分好,也因此财源广进。
马立安很有经营头脑,他有了钱之后,便将这些钱转投资。他看到新兴的大米加工业很有潜力,便决定投资建立一间大米加工厂。这一步走得非常之准,他的加工厂开业以后,乡亲排着队前来加工。请的工人工钱非常之低,经济效益却是非常之好。
他做的都是民生企业,所以财源广进,几年时间,便成了当地的首富,成了大名人。
马立安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有着极善的一面,以前,自己过着穷日子的时候,受过乡村邻里的恩惠,现在自己发达了,便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他开始广结善缘,广施善举。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还非常落后。道路不通以及教育落后,是乡村贫穷的两大原因。于是,马立安一方面拿出大笔的钱为乡亲们架桥修路,同时,又拿出很多的钱扶贫助学。据说,仅花在这些善举上的钱财,差不多就是他整个家业的一半。寺门前的渡口,为马立安当年捐资所建,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使用。
正因为如此,马立安便有了一个马大善人的名声。名声对于马立安并不那么重要,更为重要的,他是想以善立家。特别制定一个家训共十四个字,是一副对联:“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富有激励人心且颇有禅意,马家事后将这副对联代代相传,从马立安传到马鹤凌,又传到马英九。
【大学】中有一段话说得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就把读书与修身、齐家、治国的关系说得十分清楚明白了。所以在中国的家训中,读书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马英九台北市的办公室里,无论什么人走进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副对联“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异常醒目,似乎也时时提醒马英九要“以善为本,以书为根。”
今天马英九的德望日隆,除了自己努力进取,廉政爱民,慎独勤俭之外,最重要的是“以善为本,以书为根”的观念深根在马英九的身上,不仅影响马英九的家人,且会生生世世影响台湾的中国人,毕竟,做善事是非常好的行为,古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再来谈歌德的【浮士德】,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那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就歌德与发展的创作体系而言,有学者指出其基点概括为三维世界,即神、人、魔。一般而言,人之存在,若依据神的旨意,通过奋斗,即可达于天堂;反之,若合流于魔,堕落于感官淫乐,即会沦于地狱。因此,人间的事,不可贪恋于感性之阶段,必有一番柏拉图式的超越,也就是说,必然有精神层次的归属,或有可能,升华到灵魂世界的层次。
这种类似黑格尔式的“螺旋上升”,每每放弃对于人之主体性的追求,而达于“绝对精神”,就其阶段论而言,人,或可以非人之超越,实在是一种瓶颈,突破了方可达于异化。仅就人本身的位置而言,浮士德的人性,其实恰恰在于他的“善、恶”并包。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道出了人类存在之繁复矛盾的性质。
忽然间对于歌德创作【浮士德】这部诗剧,花一甲子的时间所凝聚写出的人生哲学思维,与尼采所说的:“强力意志”,可说不谋而合,或者与酒神理论的哲学思维,也无不可,似乎文学艺术追求到最后,就是探索生命意义的哲学思维,以及生命本质的终极目标:“永恒生命。”
生命不能不朽,因为他会腐化,会苍老生病到死亡,可我们别忘了,这里的生命正是前蒋中正总统说的:“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如此,似乎很能贴切的说明歌德创作【浮士德】长期苦心创作的深意,他用毕生生命换来经典诗剧【浮士德】,而【浮士德】也象征他的精神一般与天地宇宙同为一气。
联想起大思想家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言犹在耳,然字里行间的深意,似乎在强调一种精神意志,一种永恒的精神生命,一种不朽的灵魂轮回。
托尔斯泰说:“上天有眼,暂时不语。”让我联想到歌德的【浮士德】,想起尼采不凡的哲学思维,想起马英九家训“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以及许多可歌可泣的圣贤灵魂,其寓意深远,默默在夜深人静的雨中书写出心中偶感,分外真诚真实真切,像在道出灵遇圣贤的感应后,感通无极时空,也似乎在为往昔圣哲们传递真正的绝学,只能以佛经所言:“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来诠释我心中偶感。
在雨中,孤独的雨中偶感,份外宁静致远,仿佛时空在刹那间已成永恒。
透过托尔斯泰说的:“上天有眼,暂时不语”的意涵吗?只待后人静静思索当中的玄妙精深之处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