敎小孩分享玩具
三岁的小美跟玲玲是邻居,两个人相处得极好,平时两家人也互相往来,假日时常常让孩子玩在一起。
这一天,小美到玲玲家玩,玲玲正好拿着她的新洋娃娃开心的替洋娃娃打扮着。小美伸手就抢娃娃,她说:“我也要玩!”玲玲紧抓着娃娃不放,大喊:“这是我的!” 小美流下眼泪,哭哭啼啼的找妈妈去。小美的妈妈忙着安抚玲玲,一边说着:“不哭、不哭,我们等一下也去买一个。”
玲玲的妈妈则是一脸尴尬,大声斥责玲玲:“就给她玩一下吧,你看她哭得多伤心。你要是不借给她,当心我处罚你啰!”吓得玲玲眼泪也流下来了,一边哭一边心不甘情不愿的把她的新娃娃递给小美。
这样的情景对许多家有三岁孩童的父母来说,也许不觉得陌生。两方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情况,常常会觉得对对方不好意思,有的家长就处罚不愿分享玩具的一方;有的家长会中途介入,硬是要求孩子轮流玩,像是:“一人玩两分钟,大家都可以玩。”然后家长像是个公平的执法者,时间一到就要孩子把玩具交给对方玩。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抢玩具是个难题,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索性就放着孩子哭闹,不去管他们;有的家长感到陷入两难的窘境:一来觉得这是个好机会教育孩子体贴他人,学着分享玩具;一来又不想剥夺孩子拥有玩具的权利,勉强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究竟该怎么做才是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呢?
其实,一般家长们多半有不同的方式处理小孩抢玩具的冲突,但是要如何把握这样的机会敎孩子学会“分享”玩具呢?首先,家长们要了解对于三岁小孩而言,不愿意分享玩具是正常的行为,因为抢玩具而哭闹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小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分享玩具,而是需要大人的教导。
前段故事中,小美的妈妈借着说等一会要去买一个新玩具给她,并不是很恰当的说法,因为一来会使得玲玲的妈妈感到尴尬,再者会使孩子以为哭闹就能得到新玩具。玲玲的妈妈用恐吓强迫的方式,要求玲玲分享玩具,也不是理想的处理方法。因为这会使得玲玲感受到不被尊重,也感受不到分享的真正快乐。虽然玲玲的妈妈试着要玲玲“看”到小美的伤心,但是玲玲的妈妈却忽略了玲玲本身的感受。
如果小美的妈妈可以跟玲玲的妈妈一起处理这件事,可以“化危机为转机”,使两家孩子都学到一些社交礼节。譬如说,先指出他们的行为举止是完全合理,可以被大人了解,但却不是被大人鼓励的行为,然后用小孩可以理解的语词,说出为什么这样的行为是不被鼓励的。
譬如妈妈可以对玲玲说:“小美是我们的客人,你觉得对客人大吼大叫是有礼貌的吗?”或者是说:“如果你去小美家,你希望小美这样对待你吗?”小美的妈妈可以说:“那是玲玲的玩具,我们可以问一下玲玲肯不肯借我们玩ㄧ会儿。”或者是说:“小美,我知道你很想玩那个娃娃,可是用抢的或者是哭哭啼啼的要,都不是借娃娃玩的好方法。”
然后,小美跟玲玲的妈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想一想解决方法,提出解决的方案,譬如说:“如果我们轮流玩一会儿这个娃娃,你们觉得怎么样?”或是“让我们一起看看玩具箱里还有什么可以分享、可以一起玩的,好不好?”接下来,要让两方的小孩子选择他们共同喜欢的解决方案,家长要站在辅导的立场,教育孩子尊重自己的决定、体谅对方的心情,也珍惜同伴一起分享、一起玩的时间。
美国“儿童”杂志中提到一个很好的方法来教导孩子在小客人来访时分享玩具,并尊重孩子有权不分享他想要独享的玩具。这方法是这样的︰在确知家中即将会有小访客之前,提前跟孩子谈一谈,让小孩事先决定好哪些玩具是他愿意跟别的小朋友分享,允许他事先将他最珍视的几样玩具收起来,不去分享。这样一来,当小客人来访时,应该就不存在因为不愿分享玩具而争吵的风险了。那么,如果在拣选可以分享的玩具过程中,孩子想把所有的玩具都收起来,一点也不愿意分享时,家长可以跟他谈:“如果你去某某某家中,发现一个玩具也没有,你一定会很伤心,觉得不好玩吧?”借此让孩子理解适当的待友之道。
“分享”是一个重要的社交行为,但是要让孩子学会分享玩具,父母一定要站在积极的立场教育孩子。放任孩子的行为,或是不去处理抢玩具的争执,孩子很难学会如何分享。同理孩子的心情,提供孩子具体的步骤,可以有效的教会孩子分享玩具。但是父母也不要以为敎过一次之后,小孩子就会一直记得如何“分享”,以为可以“一劳永逸,不需要一再教导”,这是不实际的想法。
三岁的小小孩需要反复教导,耳提面命,而且需要有机会练习他们从父母的教导中学来的经验。敎孩子分享玩具是品德教育的第一步,如此一来,要养成一个懂得分享,慷慨大方的孩子,就指日可待了。@*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