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明年(九十六年)国中基本学测将作文纳入升学采计,国文作文,一夕之间翻红,过去不受重视的学科,现在成了当红炸子鸡,成为补习业界的热门卖点。尤其是今年大学学测成绩出炉,作文﹝雨季的故事﹞,让许多学生伤透脑筋,竟然有2771人作文拿了零分,比去年零分人数多了一倍。作文程度普遍低落,引起许多有心人士关注,更令家长们感到忧心不已。
最近就常被一些家有考生的朋友,问及这个问题,到底要如何加强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面对燃眉之急而急于救火的家长,最便捷的一条通路,似乎别无选择,就是送到补习班去,寻他一个速战速决的策略,看看能不能在升学竞争中扭转乾坤。
根据个人观察和经验,一般人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的文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遑论平日缺乏训练又处在紧张氛围里的考生,绞尽脑汁,常常还抓不到要领。补习班的恶补,并非绝无成效,但不可讳言,那种训练机制,流于僵化,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制式化内容,有的接受了补习班短期填鸭式的教法,还可能未蒙其利,反受其害。
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就是多年前,笔者参与五专作文阅卷工作,当时联考作文还没废除。有一次,大概是补习班老师事先做了猜题准备,让学生死背后走进考场,结果考题出来,不符期待,有些考生就罔顾考试规定的命题,自己照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背熟的文章,明明题目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硬改为“谈两岸三通问题”,也有改为“下雨天”之类的抒情文的,洋洋洒洒,写得再好,最终都无济于事,擅改题目,一概零分计算。历年来在大学学测作文中吃了鸭蛋的,很多就是这种自订题目的例子,听起来,令人啼笑皆非,但却还是一个常有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想,现在什么不制式化呢?尽管教改多年,拼升学、拼绩效的观念依旧难改,教育评估经常用量化数据为凭证,难道不制式化?而以升学为导向的考试,更难以跳脱这种模式,作文走向制式化,又何独不可?这里并无意做任何批评,好坏对错原来也是见仁见智,笔者只是提出个人的一点感受和想法罢了!
我总认为很多东西,诸如品质、文化之类,是无法复制,也难以速成的。一篇有深度、有意境的文章,必然是作者心血智慧的凝聚。要能真正反映对事理人情的成熟见解或深刻感情,恐怕还是得仰仗长期日积月累的磨练工夫,作文实力的展现,多半源自于平日良好的阅读及思考习惯,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毕竟得天独厚的才子型作家,少之又少,就是古往今来再有才气的文章家,也都是勤于阅读、敏于思考的,否则难保不会江郎才尽。
所以如果不是迫在眉睫的紧急情况,父母自己最好能有未雨绸缪,从长计议的远见。与其给一个临阵磨枪的训练,不如在孩子小的时候就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阅听环境,这种环境,并不仅是提供一堆图书或影像而已,父母本身也乐于参与,分享心得,既是引导者,也是学习者,陪伴他们一起观察自然、阅读好书,涵养灵性、激发想像,从小拥有美感经验与人文关怀的热情,这就好像给了他们一把万能钥匙,一旦对人事物象发生疑惑时会主动思索、寻找答案,不致于对生活周遭发生的事情缺乏判断能力或是反应漠然。
这一切用爱心点点滴滴的灌注,没有刻意强为,自然水到渠成,孩子在愉快的情境里学习,潜移默化中,视野开拓了,心思敏锐了,不仅对口语或文字表达直接提供助力,更可成为终身享用不尽的资财。@*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