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良:恢复历史大倒退时期的本来面目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3月24日讯】中国的史学,本来是清清楚楚地记载着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蒙元和满清入侵三次历史大倒退。及到中共建政以后,整个五十年代,中共当局仍然来不及改写历史,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在中小学历史教学中,这三次大倒退基本上仍然是清楚的。
但是,中共的御用历史学家们,从建政以前就开始歪曲中国的历史。把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反封建、非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说成是封建制度,就是他们根据马列主义和生搬欧洲历史来歪曲中国历史的一个典型。中共建政以后,他们更加起劲地颠倒和歪曲历史,吹捧法家、秦始皇、商纣王、隋炀帝,以及把中国历史上这三次大倒退,说成是进步,就是他们建政以后颠倒和歪曲中国历史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杰作。经过中共的长期努力,尤其是经过文革,这些被颠倒和歪曲的历史就成为中共御用历史学的主流。
不仅在中国,在欧洲历史上,也曾经产生过与中国历史这三次大倒退相似的很大的历史大倒退。那就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和随后的蛮族入侵。欧洲的历史与中国从三次大倒退很快恢复不同。欧洲的大倒退造成了延续一千多年、实行基督教宗教专制的、封建割据的黑暗的中世纪。后来蒙古铁骑对欧洲的侵略、掠夺和蹂躏,差点造成另一次大倒退。
在三次大倒退中,中国受到的伤害,不比欧洲蛮族入侵造成的倒退小,但是,欧洲经历一千多年漫长的黑暗,而中国却很快恢复,并且同化或者赶走了侵略者。这种鲜明的对比,显示了中国以汉族占大多数的中华民族集合体,和中国世俗、多元文化的伟大生命力。这中间,有许多许多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东西。
那么,中共为什么要把这三次历史大倒退说成进步,把三次历史大倒退中的汉奸,美化成民族英雄呢?
原因有几个:
1、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和他们的历史观不承认基督教成为国教和欧洲蛮族入侵这种大倒退,相反却牵强附会地说成是历史进步。按这种历史观,中国的三次大倒退当然也是进步。仅仅因为中国历史的记载,倒退非常明确,要抹煞这种倒退,必须有闭眼讲瞎话的无耻,这才使得中共御用历史学家长期迟疑。
2、由于中共一开始就是一个由北方苏俄组织、扶植起来的汉奸党,做了大量卖国勾当。他们不仅与这三次大倒退中投降北方游牧民族的汉奸同病相怜,而且持有当代中共无耻的汉奸观。
3、由于中共信奉马列主义及史达林荒谬的国家、民族和侵略理论,用这种理论来牵强附会的解释历史以及指导他们的所谓的国家、民族和历史政策。
4、由于这些御用学者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完全无能。把中国这块土地上历史上的国家及民族,与当代中国这个国家及民族完全等同起来,因此把历史上属于不同国家,以侵略民族游牧民族为一方,以汉族等被侵略的各民族为另一方的民族和国家关系,与现代都已经变成同一个国家内的中华民族集合体成员的这些民族完全等同起来,从而把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对历史上中国境内晋、宋、明等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的侵略、掠夺和屠杀行为,当成现代这些民族与当代汉族等各族中国人之间的内战,因而可笑地否认外族入侵这种侵略史实。
一般说来,当代中国人说成的中国,指的是三皇五帝以来,以华夏人和华夏人演变发展、融合不少周边古代民族人员而形成、被当代中国人称为汉族这个民族为主体,所占据的地域和组建的国家。这些汉族人,有时自称为汉人,有时也自称为唐人,因为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强大的朝代。而且,经过五胡乱华的民族融合,从唐宋以后,汉族人的血统就大致基本固定。但是,具体说来,当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境内历史上的国家,却并不一样。历史上中国境内的国家,不仅有汉族为主体的国家,也有周边少数民族国家,还有外族入侵历史大倒退以后,由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国家。这些御用历史学家们,就怎么也搞不清楚这些并不复杂的历史、概念和逻辑问题。
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决不能为了任何一个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满族和其他任何民族的“民族感情”,就加以掩盖和抹煞。但是,历史已经过去,每一个民族都应该反省自己的历史,例如汉族人就应该反省自己对周边民族如韩国,越南,东南亚各国及其民族,对国内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侵略和屠杀行为。然而,任何一个受害民族,都不应该要求加害民族的当代后代,来为他们古代先人的加害行为负责,尤其汉族人,不应该要当代蒙古及满族人为他们的先人负责,不应该存在任何仇恨心理。
我们坚决反对民族仇视和歧视,我们提倡民族和解及和睦。但反过来,这种和解及和睦,并不应该以歪曲历史为代价。
西方的历史就非常清楚地记录着蒙古铁骑的暴行。中国人也必须恢复被中共颠倒和歪曲的、中国历史上三次历史大倒退的本来面目。
当然,有些问题,例如下面赵丰年先生文章中说“蒙古和土耳其同祖同宗”,就有商量的余地。土耳其即突厥,当代土耳其和中亚、中国新疆的维吾尔等一些民族,是突厥人的后裔。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匈奴,鲜卑,突厥等等的历史,以及他们与蒙古、满族等等的关系,就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不过,那主要是专家们的技术问题,
不改变中国历史的大脉络。
2006-3-23
转自《网路文摘》(//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