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石吉:读书独到的方法
与书为友,
天长地久。
爱因斯坦说:“在阅读过程中,他找到了阅读的方法,在所阅读的书籍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
我觉得“在孤独中,激起感怀万千,在阅读的独思中,我们最不孤单。”
曾国藩从他一辈子读书思考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心得,称之为“为学四法”,我从他所写的家书箴言中加入另一项,成为读书五点心得:
一、看书应当求迅速: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己曾写下拙文:“读书多,积理高,夫读书之志,须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所以对一个初学者,首先不要他读得精,而要他读得快,读得多,读得博。
当然啦!如果是经典的好书,刚开始先快速的浏览一遍,如要通透的汲取里面的精随,还是需要细嚼慢咽的精读,方能深入体悟其中的内涵。
看书求快速,是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的开端引头,西哲云:“好开端必有好结果。”可见速读是求博学的入门基本功,过程还需要由量变产生质变的去芜存菁,方能一窥经典古籍的内涵奥妙精微处。
二、温习旧书应当追求熟悉。人类的大部分知识是在复习中增长起来的,极少有人看一遍就记住书中的内容,因为需要反复地阅读,直到“熟能生巧,巧能生智,智则妙在其中矣。”直到我们将书中的重点掌握为止。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苏东坡也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都是说读书要达到熟习就得复习,达到熟习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背诵过的精华内容才最不容易忘记,才能咀嚼出新滋味。
曾国藩说过一句极为精到的话:“书味深者,面字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深入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滋润。这句话不是一般人说得出来,必须体察精密,曾国藩说:“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曾国藩不愧为灵气与书卷气兼备之人。
读书体味得深的人,一定是心智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地单纯,洁净,一切人间杂事和烦恼皆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古云:“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唯一吸引他的注意力的是书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境界,这境界构成了对外物的排拒力,于是他才得以守候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修炼、陶冶或者燃烧,形成一种学者风范。
由于心智的高度集中,因此他的精神与肉体得到不断的积聚,他的精气神没有一丝一毫地涣散,他一天比一天充实、丰沛和完善,日有所得,日日新又日新,年有所成。久而久之,在他心中便养成了一股浩然之气。所以,读书体味深的人,一定是身体健康的人。
读书体味得深的人,一定是淡于功名的人。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然要使一个读书人淡于功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苏东坡有首诗:“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曾国藩极为欣赏,反复吟咏,增添数语:“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中含不尽意,欲辩已忘言。”言已尽而意无穷啊!
三、练字要持之以恒。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末而后止也。”说的是学习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功夫,不可中途停止,半途而废,练书法也是如此,需要每天练习方有可观,时间久了就有长足的进步。曾国藩说:“字写得好福分多”,应该有很深的意涵在里面。
唐代书家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古云:“言为心画,字为心声。”心的诚敬功夫无远弗届,再一次谈“心诚则灵”这四字箴言,“心诚则灵”会导致心想事成;此外,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为一体的循环系统思维,唯有正心是基本功,正心与心正有何不同呢?
正心则心正,心正则笔正。笔正则下笔成竹在胸,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不凡的风骨来,前提是富有诗书气自华的修练身心,南怀瑾国学大师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这本书里提倡“静坐养生”,其实,静坐不只可以养生,透过静坐可以静心,静心则心灵澄澈,即是一种身心修练,即是修练法轮功的“真、善、忍。”如果能多个美的艺术思维在里面,当更臻入化境。
四、作文应当苦思冥想。曾国藩认为,一个不善作文的人,就像哑巴吃黄莲一般,这是读书人的一大忌讳。要写好文章,就应该深思熟虑,呕心沥血。只有深入思考,才会真情流露,拥有独到的见解,才能言人之所未言,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苏东坡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连一代文学大家都如此一般,可见我们更需多读多写多深思,才能拥有苏东坡的“妙文偶得之”的痛快畅快清雅的文学佳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得也失之,失也得之,得失寸心知,灵化成形而上的得失无动于衷,那才是天心文圆的灵魂世界。
凡悟皆有可观,茍有可观,皆有可乐,诗与文可互为一体,合而为一。诗可以兴,可以诵,可以自娱娱人,纯属妙不可言。同理,文之妙处必有可观,可意会,极雅致,高妙精微,纯属天外飞来一笔的自然感怀,端赖作者与读者的灵遇,感通无极时空。
五、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此乃曾国藩的一段箴言,我从中庸的一段话应证他说的话:“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是最杰出者,道中庸则又为最普遍者。若非中庸,即不能成为高明之人。可见高明不只来自与生俱来的天分,还要有中和的广大胸怀,方能为众人所景仰,一般人达不到这种既高明又中和之道的人,此类高人非圣即贤,也非一般人的天赋德性能达到,全在悟的功夫,与心的修练境界。
在张三丰【道言浅近说】云:“无为之后,继之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概括了上德无为,下德有为这样的修道过程。这当中与中庸谈的“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谈到广大胸怀,曾国藩另有一段箴言:“治心以广大为药,治病以不药为药。”颇让人赞叹它的用句遣词之妙,纯属妙不可言;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只精彩精明精妙,更是高明的形而上思维层次。谈到“治病以不药为药”,让自己联想到书法家杜忠诰老师在教授书法时,常以中医把脉的讲述,为请益的学生抓药帖,这里谈的药帖即是字帖之意,写书法即是心法,治心以广大为药,他常常谈及多阅读经典,便是作为增广心智的宽阔宏远之用意;真正的治病以不药为药,最好不要打针,更好的则为不打针吃药,那为何练书法以中医把脉抓药帖呢?
这就谈及书法线条是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道、美学与心性专一的诠释展现,一有问题通常是心的作用,书法本身并无真正的生命,端赖创作者透过心的作用,下笔为书法作品而显出不同风格面貌,如果不加以诠释清楚,恐有请益的学子不得其门而入,加上我们常以古人字迹书法称为碑帖,中医把脉抓药帖即从中而来。
田园作家大为梭罗说:“你应该选择对你有益的读物,因为你没有时间阅读其他的。”正忙着工作的你,抽点空,看点需要大脑思考的书,对你的工作影响并不输给看热门网路或是悠闲的书。网路时代,知识完全透明开放、容易取得,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巨细靡遗记下所有内容,因为也记不了,因为博学比强记重要,以架设思想体系,“逻辑推理的能力才是未来的致胜关键。” 前荷兰飞利浦副总裁罗益强说。
我前些日子写下“阅读的思维feeling”文章。谈到读书思考能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启发心智,找到精神寄托。悉心捧读一本本经典好书,自可领略书中深邃的意境,实属妙不可言;读书能引起心灵共鸣,是一种立体的声情并茂的美学享受。无怪乎宋朝文学家欧阳修有:“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的惊叹!
医学专家认为无论读书阅读思考或朗诵,都有增强心智活化与肺功能之效果。且能活跃思维,是一种健身强脑的“阅读的思维feeling”。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感受读好书,拥有好想法,提升好心灵,升华好灵魂的理想境界。
即使21世纪由“网路”揭开序幕,从工业社会跳入网路社会,“经典好书”仍是最古老且历久不衰的阅读工具。学者名人、风雅的读书人况且每日读书不辍,我们有他们忙吗?我们有他们读书的历史长吗?那还不多多阅读思考,让自己品味出雅致风情,汲取古今的经典智慧!@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