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马祖看地景也是行程中令人期盼的事。尤其是东引,壮观的海蚀沟、海拱门及海蚀柱,环绕于海岸四周,不论是激浪拍壁,还是风平浪静,都衬托出雄伟的气势。虽然台湾其他地方也有海蚀景观,但也许是马祖有蔚蓝、干净的海与天为背景,总觉得特别美丽。
但是东引却多“落石”!深埋在马祖地底深处的花岗岩,受到造山运动的挤压,岩基上密布纵横交错的裂痕,称为“节理”;当覆盖在上方的岩层被侵蚀后,下方的花岗岩逐渐露出水面,受到风力、降雨、海水的影响,节理变得更为破碎;有时山顶的岩石会沿着节理面一块块崩落,大大小小的落岩块就散落在斜坡上,或是滚落山脚,凌乱地堆积在海岸边。所以每回走在山腰的车道上,总会习惯往山顶张望,唯恐一个落岩块滚下山坡砸了自己。
突出海中的岬角,被海水沿着破碎的节理或岩层中较软的部分,日积月累不断地侵蚀,崖壁被掏挖成凹陷的“海蚀洞”;若侵蚀作用继续进行,最后终于凿穿岩壁形成“海拱门”,如北澳港旁的“海现龙阙”,远看宛若一条在激浪中翻滚的蛟龙,活灵活现,而后方不远处则为尚未被切穿的海蚀洞。更久之后,若海拱门的门顶无法支撑而坍塌,或岬角的中段被侵蚀崩落,使前端岩块与陆地分开,便形成孤立在海中的岩柱──海蚀柱,即散落在岬角外的孤礁。
岬角外的孤礁 |
在东引的东北端,有一处由海蚀作用形成的“海蚀沟”,名为“烈女义坑”,流传着一则凄美的故事。相传清朝末年,此地的盗贼在海上抢夺一艘渔船,并掳获一名女子囚禁,女子为守清白不愿受辱,于是从此悬崖坑谷纵身跳下,落海自尽,后世为感佩女子的贞烈情操,于是将此处名为烈女义坑。
烈女义坑的形成,是因海水沿着破碎脆弱的节理面,经年累月不断地侵蚀,除了向下切割岩块外,并使岩壁两侧加宽,将节理的裂隙扩大成为海沟,最后形成高耸陡峭、如峡谷般的地形。冬季时,站在高拔直立的观景台上,凛冽的东北季风如一枝疾驶的飞箭,直穿峡沟扑面而来,令人站不稳脚。
东引的“一线天” |
东引还有两处位在军事据点的海蚀沟。一为东边的“一线天”,因属管制区须事先申请参观,其高耸的岩壁间夹峙一道上窄下宽的裂缝,向外望去,海天仅剩一线,每当海水挟着强劲的风势如万马奔腾般冲进峡沟,澎湃壮阔的声音回荡在狭缝间,涛声撼动人心,久久不绝。位在南边燕秀澳上方的“燕秀潮音”,原有燕子筑巢而得名,但部队进驻后,燕子受到惊吓而鸟去巢空,徒留美名;每日潮水灌进谷底,浪涛击壁,巨大的声响回荡山谷间,气势凌人。
——摘自野人出版社《听看马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