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马祖,见着宛若异国山城的芹壁,羡慕地跟村中阿伯聊天:“你们的石头屋好漂亮!”阿伯不解地笑我头壳坏了:“你们台湾的水泥房子才好,又高又宽敞,光线也充足。”再问阿伯怎么没搬去台湾跟儿女同住,享受钢筋水泥房子的舒适方便,阿伯却说:“住不习惯。”
即使如此,我仍满怀着浪漫的想像,住进了石头屋,过着望海的日子,恣意编织着海盗故事的情境。但是才过一晚,这才发现真的不便,隔音设备极差的木板隔间和楼层地板,稍一走动就有声响,令人无法安眠。原来,想像和现实的距离总是很大的。
但我依然沈醉在马祖芹壁的美,尤其在夕阳西沈时,金黄色的阳光洒进室内,端了杯咖啡,倚着厚实的条石窗框向外眺望,海面闪耀着粼粼波光,有如一幅生动的海景画。这时我才深深体会,原来芹壁石头屋的建筑美学不仅只于外观,它错落有致地顺着坡势层层相叠,因而形成如剧场的座位效应,前屋不会挡住后屋的望海视野及光线射照。也许当初建屋者并无“借景”之意,只是单纯地想让室内明亮些,但却意外地成为旅人寻幽的秘境。
芹壁的民居完全因地制宜而建,一栋栋小巧玲珑的四方石头屋,包含了当地人无意造就的借景美学,还有许多意外成就的美感,更是为了生活在这片临海的陡峭坡地,与大自然所进行的协调。
石墙蕴含的丰富生命
建造这些石头屋的石材,大部分取自于当地,其中色朴质温的黄色花岗岩最易取得,因此成为墙面的主角;而数量较少的黑色玄武岩,及原本用来压船舱的大陆青斗石,仅做局部搭配的配角。有些石头屋为增强稳固性,墙基外扩,如上窄下宽的梯形一般,当地人称为“马蹄脚”。
马祖石屋的墙体石材以三合土为胶结,并以白灰填缝,没有一栋房子的表情是一样的。依结构的不同,由数种砌法组合而成:门、窗的框架以条石榫砌,屋角及门窗周边多以方形或长形石材做丁字砌(水平砌),其余的墙身多用乱石砌,或做人字砌,并以本垒板似的五角形石材做收边。由于石屋巧妙地结合了各种砌法,加上石块颜色的搭配,丰富了墙面的生命。
屋主的富贵权势,也反应在石屋的大小及墙面的石砌:人字砌和丁字砌属于较讲究的砌法,需要靠人工敲出规格大小一致、平整方正的石材,费时费工,仅有大户或有钱人家才有此经济能力。早年穷苦人家要盖房子,得先花费许多时间一块一块地收集石材,等收集够了才能开始建造。但由于石块大小不一,只能砌成如蛛网般的乱石砌,虽然没有人字砌或丁字砌来得整齐规矩,但却极富变化,别具特色。
质朴含蓄的建筑装饰
早年马祖居民多以渔业为生,质朴简单的生活也反映在民宅建筑上,朴实无华的石头屋虽少见雕琢华丽的装饰,但匠师往往在不经意的小地方发挥巧思,不夸张、带点含蓄,却总让人眼睛一亮。
因此每回带朋友到马祖,一定邀请大家加入寻宝游戏,找的是“丰富房子表情”的宝藏,例如:石砌的墙面,常有“意外”的图形出现,一朵莲花就镶嵌在石壁上,有的被屋主涂以颜色,仿佛想要提醒大家的注意。屋顶排水口以泥塑的鲤鱼加以装饰,即所谓的“双鲤吐水”,代表“鲤跃龙门”之意,鱼身的线条活泼生动,为墙面生色不少。偶见巴洛克式风格的半圆形拱窗,或以牙子砌做为窗楣的装饰,再讲究一点的,则把条石窗框当做仿木条结构处理,并刻有莲花座。屋子主要出入门的边框上,多设有泥塑天炉,是每月初一、十五祭拜天公的插香座,造形各异其趣,如书卷、葫芦、莲花、花瓶等,无一相同。
如果说闽南式建筑的气派豪华是大家闺秀,那朴素中带有俏丽的马祖建筑就是小家碧玉,值得细细欣赏品味。
——摘自野人出版社《听看马祖》@(//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