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父亲为他取名“承恩”是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留名青史的忠臣。然而他并没有达成父亲的期望,在科举场上屡不得志,考了多次竟连个举人都没考中,直到45岁才勉强考上了一个岁贡生。
后人认为吴承恩之所以才高而屡试不第,可能与他不愿作违心之论有关。他认为“民灾”的形成及社会现实的丑恶,原因就在于统治者用人不善,致使“五鬼、四凶”等坏人当道。他虽想“致麟凤、行王道”,但是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只能空怀慷慨、临风叹息。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写的虽是以神仙魔怪斗法为背景的僧人取经故事,但处处可看出他对腐败的现实政治环境的失望与批评:原本至高无上的玉帝在他的笔下成为贤愚莫辨和人间的昏君没什么两样;地府看起来很森严,但官官相护、贪脏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仿佛地上包庇不法的衙门;里面的魔怪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简直就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
他塑造的孙悟空不受拘束、嫉恶如仇,正是吴承恩个性的最佳写照,因此可以说他藉由金箍棒来抒发自己铲除妖孽、扭转乾坤的壮志。孙悟空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他的金箍棒下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西游记》四十五回中,孙悟空叫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这都反映出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与替天行道的愿望。
唐三藏虽然向佛的心始终坚定如一,但好逸恶劳、胆小怕事的猪八戒经常坏事,因此劫难重重,几乎每次都靠孙悟空的智慧与本事,才化险为夷。在此,吴承恩似乎想藉孙悟空影射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其在现实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长官或周遭的人各式各样的阻挠,此时只有排除万难、坚持理想,为伸张正义尽一己之力,才是苍生之幸、黎民之福。
《西游记》除了作者抒发对时政的不满之外,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也说明了求正法、得真经是很不容易的,且修炼人只有在实践中历经重重魔难与考验,才能提高心性、提高境界,最终得正果,返回天国世界。@*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