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文化的沈沦,是以刺激、戏谑、怀疑和微不足道的“垃圾”共同展现?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史都华‧艾伦于2004年再版的《新闻文化》(News Culture)一书中,回顾20世纪英国和美国多元新闻论述发展历程,也探讨21世纪新闻事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艾伦文笔生动,对于英国和美国实务界、学术界的人、事、物都很熟悉,本书从新闻如何进入人们日常生活场域发挥影响力切入,解剖新闻媒体从过去迄今对特定权力和控制关系的扭曲和转化,藉由一个浩瀚又不停延伸的主题──新闻文化,来探讨媒体和社会的共生关系,为读者阐述新闻事业一百多年来演进的历程。
艾伦是西英格兰大学文化研究学院的教授,他阐述新闻诞生时,“客观”成为记者专业的标竿,也是新闻事业肇始的理想信念,不过到了最近,当各种有关新闻产制的新规范应运而生,新闻媒体变成各种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角力的场域时,作者质疑当下的新闻媒体仍然是一本发展初衷的第四阶级?或者是受制于环境、系统,不再为民主政治投注热情的牟利工具?
这本书聚焦于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剖析每个历史时点上、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直接意图、策略和论述方式,也指出新闻文化演变都和操作于其中的脉络产生关联。因此在每个阶段,“新闻”是什么、应如何发展,都具有十足的争辩性。
传播科系学生借此可以知道某些媒体现象比一般认知的还要久远,理解新闻发展史上的重要议题,也可以从通俗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看待新闻文化的变化。阅读这本书之后,你看新闻的视野和角度必然变得大不相同。
从第五章开始,这里能找到许多在台湾也极具争议的类似实例。作者在此探讨读者如何对新闻文本进行“解码”或“读取”,以及阅读心理;就小报阅读而言,本书虽然以英国发行量最大的《太阳报》为例,但和这三年《苹果日报》在台湾崛起,且发展成一种新的阅报文化,颇有相似之处。
台湾电视新闻近年常被指是一种社会乱源,无独有偶,澳洲和英国对父母子女和新移民下一代的研究发现,电视新闻展现的“真实生活”影像,是让5至12岁小孩最不安的节目类型。
第六章和第七章也从组织面和社会面探究新闻报导为何为有各种“悖离”专业的作法,例如小报刊登上空女性模特儿照片,重视暴力犯罪、种族歧视,电视新闻不断展示警方扣押的画面,为何这些在当代新闻产生共鸣的新闻价值逐渐成为主流?当新闻愈来愈仰赖即时性、简洁、戏剧性和概念简单化等因素,记者和消息来源的互动也持续在变,新闻成为威胁社会稳定和公共道德“另一种具霸权形式的偏颇”。
什么是客观的新闻?艾伦用哈林的“共识领域”、“正当争议领域”和“悖离领域”来谈。记者角色多半是共识价值的倡导者或引领者,但是正当争议领域,甚至悖离领域,也提供记者传达客观声音的场域,甚至进入悖离领域后,记者会披露和谴责那些违反或挑战政治共识的人,并护卫政治冲突的界线。但是新闻的这三个领域是不稳定而不断变化的。
艾伦也认为,消息来源和记者“预先存在文本”之间密切相关,并由此讨论新闻论述的文化政治。他说:“记者是现代社会中优秀的故事叙述者,他们的新闻报导大大影响着我们对那个无法直接经验的‘外在世界’所抱持的看法……我们单凭信任,就相信许多事。”但艾伦明白否定这种不假思索的信赖感,并从理论层次剖析新闻再现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例如他指出再现过程具有霸权特质。
作者列举文化研究中20多年来对性别、暴力、种族、战争,及意识形态冲突新闻论述的数十项重要研究,发现许多意识形态和新闻记者所理解的价值均有类似之处,潜藏在新闻行业的常规中,影响资料搜集手法、呈现的风格,以及建构的事实“真相”,这些横跨英、美、澳洲、加拿大和印度的实证研究,不但有助读者整体认识新闻再现的背后成因,也可理解这方面的最新发展。
作者在最后提出待研究的重要新闻议题,值得台湾借镜和思索。首先是,在今天“新闻自由”意味着什么?新闻媒体所有权的动态变化对新闻自由产生什么影响?“公共领域”的观念仍然可行吗?新闻机构必须如何改变,才能减少目前报纸和电视阅听众人数下滑现象?“真相”和“事实”如何连系?记者是否有基本责任去判定任何既定情况的真相呢?新闻是一种专业吗?专业的判定如何影响新闻机构对人员的雇用?是否能增进记者专业自主,而不受管理阶层的影响。最后一章篇幅虽短,却充分显示作者对未来的焦虑和不确定。◇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