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新屋.范姜古厝
二十年前,我曾骑着伟士牌机车,带着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老婆),从中坜往新屋、观音一带兜风。虽然路远,风吹日晒,但沿途平畴绿野,风光明媚,又有俪人相伴,一路骑车,乐而不疲。今日来到桃园新屋,脑海里也泛起当年的情景。
当时虽然路过新屋,却不曾去寻访范姜古厝。二十年后,我才第一次造访范姜古厝。范姜古厝成名甚早,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时就已被列入国家三级古迹,也是桃园县新屋乡著名的地标。“新屋”,这个地名,正是起源于范姜古厝。
清咸丰五年(1855年),范姜家族在新屋乡大兴土木,合建了一座宏伟的祠堂,轰动乡里,乡民们常相招呼“来去看新厝”,久而久之,“新屋”便成了当地的地名,沿用至今,成为乡名(注1)。
“范姜”这个姓氏,是近三百年前才出现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清初,广东海丰人范集景,娶妻雷氏,生子范文质。范集景早逝,雷氏因家贫无力抚养孤子而再嫁姜同英。这位继父对范文质视如己出,将其抚养长大。后来,范文质娶妻后,为报答继父姜同英的养育之恩,于是决定将子孙皆冠以范姜两姓。乾隆元年(1736年),范文质的二子只身来台,在新屋开垦,后来其余四个兄弟陆续来台。范姜家族在台湾繁衍其脉,成为是台湾独有的姓氏,中国大陆并无范姜姓氏。
范姜古厝(6号古厝) |
范姜家族在新屋历经二百余来的经营,五大房分立,在祠堂周遭各自兴建大厝,因此形成了古厝聚群。连同祖堂在内,至今共有五间较具规模的三合院古厝,位于新屋中华路110巷内,门牌依序为1、2、3、6、9号。其中9号就是被列为国家古迹的范姜祖堂,其余四栋则尚未被列入古迹,属于私人宅第。
我从巷尾进入,因此,先来范姜祖堂。范姜祖堂前有大片的空地广场做为停车场,停车相当方便。这么多的古厝密集地聚集一地,又各有特色,对喜欢古厝的旅人来说,可以看得很过瘾。
五间古厝中以范姜祖堂的规模最大,属于两进一落的格局,前后堂的屋檐皆为燕尾式,造型雅致。前堂建于咸丰五年,后堂建于日据时代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供奉从大陆迎回的祖先牌位。祖堂前面因有广阔的停车场,因此格局显得气派尊贵。
范姜祖堂的前堂门楣匾额写着“陶渭流芳”。“陶”代表陶朱公范蠡,为范氏的祖先;“渭”代表钓于渭水之滨的姜太公,为姜氏的祖先。因此,范姜家族以“陶渭”为家号。祖堂为范姜家族祭祖的地方,堂内悬挂的祭典照片中有正副总统莅临参加的新闻剪影照片,由此可见范姜家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范姜古厝(3号古厝) |
走出范姜祖堂,却不清楚其余四间古厝的位置。这时,看见祖堂右侧有几间古厝,于是往右侧走,这些红砖古厝夹杂着水泥平房,新旧不一,有的屋舍已破旧荒废。我绕到范姜祖堂的后方,却发现杂草丛生,无路可走。这时一位妇女从附近的屋舍走出来,遇见我,才告诉我,其余的古厝位于祖堂的左侧,而不是右侧这边。原来,她也是范姜家族的一员。话匣子一开,她说,因为住在祖堂右侧的这一房比较穷,所以没有兴建大厝。
范姜祖堂后方不远处,已盖起不少公寓大楼。她说,以前这一大片都是农田,后来陆续卖给建商,都盖了新房子,范姜古厝周遭的景观较之昔日,已有很大的变化。她也抱怨说,范姜祖堂被列入古迹,紧邻祖堂的房屋遭到限建,而政府却没有好好维护范姜祖堂。以我们站的位置所见,她的话有几分道理。然而,古厝列为古迹,由国家公权力介入管理,才可长可久;倘若属于私产,则前途未卜,风险更大。地主一念之间,往往可以使一间百年以上的古厝在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
范姜古厝(2号古厝) |
道别之后,于是我又绕回祖堂,沿着巷道往祖堂左侧方向而去。这附近盖了不少楼房,也有正在兴建中的公寓。这一侧新楼林立,难怪我刚才会误判方向。走过一排水泥楼房,6号古厝蓦然出现于两栋楼房之间的路左侧。
古厝的门额写着“陶渭高风”。这间6号古厝刚经过整修,维护的相当良好。卵石的墙基,配上大块橘红砖墙,左右护龙则是白灰外墙,质朴而不失典雅。正厅外墙两侧的书卷饰窗,也很有书香气息。三合院之外,还有前院,前院经过美化,铺花圃,立石雕,环境雅致怡人。
左右护龙的屋脊马背雕饰。 |
过6号古厝,相隔几栋水泥楼房,就来到了3号古厝。这间古厝以雕饰精致著称。门额“陶渭流芳”以交趾陶制成,正门的屋檐下也有交趾烧贴成的雕饰,一般民宅相当罕见。正门两侧有细巧的砖刻图饰,左右护龙的屋脊马背也都精致的雕饰。中庭则以青石铺成,此外,卵石墙基及墙脚柱石,也都可见精巧之处。
右护龙的屋脊马背雕饰。 |
2号古厝与3号古厝相邻,但房屋坐向不同。左弯巷道后,才来到2号古厝三合院的正门。这间古厝的格局虽小,但屋墙全以白灰粉刷为主,散发出浓浓的客家风情。左右护龙马背墙面的红砖雕饰,院埕地面、前埕门墙的洗石子石材,则为日据时代流行的建筑型态,使这间古厝,同时却呈现了两种时代的建筑风貌。
范姜古厝-1号古厝 |
过2号古厝,远远就可望见1号古厝孤寂伫立于空旷荒草旁,古厝的一角已经倾颓。 1号古厝给了我强烈的印象,一种悲怆的感觉,一扫之前参观几间古厝的感受。
这间古厝的屋墙采用浅橘色的面砖,历经风霜后,呈现出一种卓绝的古朴美感。古厝正厅屋脊两端有翘起的双燕尾,也是另外三间古厝所没有的,显示昔日屋主身份的不凡。如今屋脊一端的燕尾已毁损,屋角岌岌可危。
过了1号古厝,巷道愈接近热闹的大街,附近房子变得愈为密集。从范姜祖堂一路参观过来,看完最后一间古厝时,心情却复杂起来。今日的1号古厝,燕尾风华已见残貌,二十年后,或许这间古厝就会完全消失,被另一栋现代水泥楼房所取代。会不会呢?希望我的预测不准。
旅游日期:2006.06.03
行旅图 |
注1:为何称“新屋”,而不称“新厝”呢?原来,“厝”是闽南人的用语,客家人则用“屋”;闽南人说“古厝”,客家人则说“老屋”。范姜家族是来自广东省的客家人。因此,有人认为“范姜古厝”应该称为“范姜老屋”才合乎客家人的用语习惯。不过,“古厝”已是一般的通称,所以目前都称“范姜古厝”,“新屋”则保留了客家的习惯用语。
附注:如何前往新屋范姜古厝?
走中山高速公路至平镇交流道,再接台66东西向快速道路,至桃84平面匝道时,左转新华路(桃84乡道),直行,再右转中华路(115县道),过“志满桥”,在新屋消防分队前的叉路右转,直行,不久即可看见左侧有一广阔的停车场。停车场旁即是范姜祖堂(中华路110巷9号)。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