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时没什么娱乐,只有学校偶尔带大家到戏院观赏武术气功表演,什么开砖、卧钉板、金枪刺喉、耍刀弄剑……等等,也看过几场魔术和马戏团表演!那不可思议的戏法,那匪夷所思的变化,看得我们惊叫连连!还有那些狮、虎、马、猴、象……精湛的演技以及小丑逗趣的肢体语言,引得大伙儿欢声雷动!当时收费低廉,每个人出几角钱就能满足那小小心灵的好奇与刺激感。不久,有了外国电影输入了,旧戏院纷纷改装成电影院,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出现!随着国民所得的增加,人们开始注重起休闲消遣来,因此只要换上新片,电影院里就门庭若市!
大约是小学二、三年级吧?三舅有一段时间与我们同住,下班回家常带着我去看电影,小孩免费嘛!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部“四骑士”,那时哪看得懂啊?当时都是黑白片,更无声光效果,看着看着,我就睡着啦!三舅埋怨我,这么好看的洋片你也睡?真是!长大后才知道那部片子可相当有名,是根据世界名著拍摄的耶!
那时的影片是没有字幕的,入场时送一张电影“说明书”,将影片内容简单陈述一番。当影片播放时,影院前后两侧装有“扩音器”,由“解说员”依剧情的进展逐步讲解,逐句将对白以台语翻译。如果遇上幽默风趣的解说员,整个影院则笑声不断!记忆中最鲜明的是阖家观赏“劫后英雄传”,那时已是彩色片了,伊莉莎白泰勒对着受伤昏迷的劳勃泰勒倾吐心声:“I love you”,那解说员以充满感性的台语翻出:“爱到流目油”,每位观众心领神会的融入剧情里,由衷的佩服他的机智与幽默!“流目油”即“掉泪”,不仅音似又诙谐!此句话因此在市井间大为流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看电影次数的增多,那电影说明书累积了一摞子,时不时的翻翻看看,回味回味,父亲也常向我索取、阅读那些我感兴趣的风花雪月的言情片剧情,然后大摇其头,丢下一句:“这有什么好看的?”后来电影配上字幕,这种电影说明书也就自然而然的被淘汰了!但我仍一直珍藏着!直到结婚前方移交给大妹,然后就不知所终!
大约初二吧?香港邵氏摄制了黄梅调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由凌波与乐蒂主演,此片席卷全台,创下空前的纪录!同班的好多同学都一连看了好几遍,最高纪录的保持者是看了八次!可见轰动的盛况!当然我们一家八口也去凑热闹!记得当时座无虚席,连第一排都满,从头到尾仰着头看也不叫累!当时并没“清场”这种规定,所以赖皮的人多的是,接下去站在走道里再看一场!可想而知,整个电影院里真是万头钻动!那时哪有空调设备?空气之污浊与闷热不言可喻,但是个个仍乐此不疲!
那一阵子,大街小巷全是黄梅调,人人都能哼上几段儿,当时有收音机的人家并不多,而我们家侧面是一排警察宿舍,其中一家常将收音机的音量开得很大,课余之暇我就跨坐在窗台上凝神谛听,很巧!收听的全是音乐,正合我意!不久,我就把梁祝片里所有的曲子都学会了!除了在家哼哼唱唱,到学校还能跟同学们和上几首哪!
除此之外,日片大行其道,那真是其来有自,因为台湾受日本统治多年,很多人受日式教育,日文、日语琅琅上口,当然爱看啰!“荒城之月”里的女主角,若尾文子,温婉贤淑!那首主题曲,哀怨凄美,至今我仍深印脑海,时不时哼唱一遍。一连几集的“宫本武藏”,道尽了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还有一片,名叫“人间的条件”,拍摄的是在南洋战败的日军,撤退时的心路历程:倾盆大雨里在泥泞中逃亡时的艰辛;饥渴难耐时无处觅食的惶恐;热带雨林里,清除吸附在腿上的蚂蝗时的厌恶与无奈;体认到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无情;面临死亡时的追悔与怨恨……。每个镜头都使我心胸翻涌不已,从此认识到人性的丑陋面。
当天夜里台风来袭,因为票已事先买好,那时并无气象预报,所以仍撑着伞去观赏。散场时的灯光打亮之后,才发现总共只有两位观众!而另一个却是同校的一位人称“夫子”的同事,他一向沉默寡言。点头之后,分别冒着狂风暴雨回家。相信他也跟我一样,沉浸在那无法言喻的复杂心境里而迷惘不已!因为找不到合理的答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