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历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这一天,大家都会奉赠红色康乃馨,以祝福母亲健康快乐,或者佩带白色康乃馨追悼逝世的母亲。康乃馨似乎就像是母亲节的代表一般。
母亲节的由来,根据史书上记载,和美国的南北战争有关。当这一场为期四年的内战于一八六五年结束以后,许多自战场返乡的大男孩子们,并不因为得以死里逃生而感到庆幸,反而心里仍旧充满着怨尤和仇恨,对社会构成很大的威胁。住在宾夕凡尼亚州费城的贾菲斯夫人(Mrs.Jarvis),是一位慈祥的老太太,她看到这种情形,认为非化解那些大男生心中的障碍不可。于是主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母亲野餐会”,邀请各地的母亲们带着自战场荣归的儿子前来参加。没想到这个野餐会非常成功,还没到散会,那些大孩子们,不分南军北军,都成了要好的朋友,暴戾之气顿然消失,显得和乐融融。
仁慈的贾老太太不久于一九0五年五月间逝世。她有一个名叫安娜.贾菲斯 (Anna M.Jarvis)的乖巧女儿,为了纪念母亲主办“母亲野餐会”的贡献,除了在忌日送一束母亲生前最喜爱的康乃馨到坟上以外,并且提议把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订为母亲节,以敬祝普天下的母亲们健康快乐。
为了达到目的,小贾菲斯先在费城举行了第二次“母亲节野餐会”。这一次参加的人比第一次更多更热烈。小贾菲斯抓住机会,一面把美丽的康乃馨分赠与会人士垂挂胸前,一面大力游说把“野餐会”扩大为“母亲节庆祝会”。经过一番讨论,最后终于获得大家的认同。
有了这么丰硕的收获,小贾菲斯当然精神百倍,会后更马不停蹄地到处演说,鼓吹更多的人参加母亲节活动。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她不停的奔波,国际母亲节协会终于在一九一二年成立,而美国国会也紧接着在次(一九一三)年通过了“母亲节法案”。使得母亲节的活动在法案保障之下,更具体实在,并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节日,而美丽的康乃馨也因此成为世界的“母亲之花”。
在植物学上属于石竹科的康乃馨,原产于欧洲南部。由于花色优雅,又微带芳香,所以很早以前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而广为栽植,并且还留下了不少有趣的传说。
如自古流传于希腊的神话说,有一名叫索尼克丝的美丽少女,擅长做帽子。很多诗人、画家都慕名向他订做,生意很好。后来却不幸因此为人嫉妒,遭到杀身之祸。太阳神阿波罗在她死后,非常难过,为了思念她生前常帮忙布置祭坛的贡献,把她变成一丛美丽的康乃馨,让大家永远怀念。这便是早在西元八百年前,当地的哲学家把康乃馨称为Dios Anthos(神的花)的原因。而这个字后来再衍变成Dianthus,就是今天康乃馨学名的第一个字—属名。至于“康乃馨”的英文字—Carnation,也是由于希腊人把它视为高尚花朵,常编成花冠献给夺魁运动员而来的。原意为“神的花冠”
在法国,则传说康乃馨是女神戴安娜(Dianne)怕被一位英俊潇洒的牧羊童诱惑,而把他的眼睛挖起,丢到地上变成的,所以她们称康乃馨为Qeillet(小眼睛)
。当然这只是神话而已,事实上法国的康乃馨,一说是自原产地–西班牙被当做药草带到突尼斯后,再由法国军队带回。因此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法国人又把康乃馨叫做“突尼斯礼物 (Souvenin de Tunica)。另一个说法是随着不幸被迫退位的那不勒斯(Rene de Auuoj)国王,流亡到法国的。
东方的韩国人,也在很早以前,把康乃馨和其同类“香花石竹”当做占卜工具。据说把盛开三朵花的枝条插在发上,如果最顶上一朵先凋谢了,就表示晚年将不好过;如果底下的花先凋谢,表示年轻时将会悲哀;如果三朵花一起凋谢,表示一辈子也不好过。最好的是在占卜时间里,三朵花都保持完好不凋谢。
由以上种种传说可知:不论西方、东方,过去都把康乃馨当做神圣的花朵,尤其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正是基督教大盛时期,所以他们干脆把康乃馨当成“教会之花”。@(//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