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佛洛依德曾说,恐惧是与生俱来的特质,这些恐惧包括了怕黑、怕鬼、怕一些不知名的东西。
一般来说,孩子的恐惧可以分为四类:
(1.)婴儿型的恐惧:包括怕光、陌生人,以及巨大的声响,这些恐惧多半在三、四岁左右便会自动消失。
(2.)黑暗恐惧:怕的事物当然是黑暗及黑暗中的幻想人物──魔鬼。这种害怕以学龄前后的孩子居多。
(3.)常态恐惧:例如怕蛇、怕老虎、怕鳄鱼、怕上台演讲等。
(4.)病态恐惧:所谓病态恐惧当然是指对不该害怕的东西产生害怕而言,例如害怕学校、害怕红色、害怕绳子或害怕独处等。
一般来说,孩子的黑暗恐惧,即使忽略不管,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克服。不过,帮助却可以使孩子早些挣脱黑暗恐惧的伽锁。
恐惧除了可能是与生俱来的特质外,根据近代心理学家的说法,也有一部分来自心理问题、模仿与学习。例如:突如其来的巨变。比方说有一天黑夜,孩子正在家中欣赏卡通片时,突然闯进了两名歹徒,把他父亲杀害了,并将家人的金饰洗劫一空,这种经验便可能致使孩子对“红”色(代表血)及黑暗产生极度恐惧。类似的个案,在我临床的病例中曾见过一位。
父母的危言恫吓。小时候的乡下,由于农忙,父母亲无暇照顾子女,往往会“造”出很多能帮他看管小孩的“黑夜保姆”──如“再哭,魔鬼就会把你抓走了”、“再不乖,小心野狼会吃掉你的舌头”、“晚上出声音的小孩,最容易被巫婆抓走”等等。在如此深具威胁意味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能不忧、不惧、不害怕吗?
幻想的产物。三至六岁是孩子的幻想阶段,六岁到九岁的小孩想像力异常丰富,这样的小孩,往往会在自己的周遭编织出与现实不符的人物,甚至因而产生恐惧。
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论”来看,孩子起码得在七岁以上,才慢慢懂得现实与幻想间的区别及差异,在此之前,何妨让孩子沈浸在自己编织的梦幻里呢!甚至听听孩子的幻想故事,比方说你可以问孩子:“黑暗里的那只大怪物,后来怎么啰?”“它变成了野猫之后,又做了什么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抒解孩子的恐惧,更可为你建立良好的“亲子之情”。
如果你们是个忙碌且不常见着子女的家庭,那么孩子的“黑夜恐惧”,还有另一种可能的原因──索爱。
因为唯有当他表现得害怕、恐惧不安时,成人才会给予关怀。长久的制约,孩子“只好”养成惧黑的习惯了。
不论孩子怕黑的因素是什么,父母多给孩子意味着“安全”与“爱”的关怀总是必要的。
摘自: 游干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