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与花的故事】艳美悲壮的—–杜鹃花(上)
每年春临大地,一簇一簇殷红的杜鹃花竞相奔放,嫣红姹紫热闹非凡。春的巧手就是借着它,把整个世界装饰得五彩缤纷,光耀夺目的。
嫣红姹紫热杜鹃花 |
在台湾,杜鹃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花木。一首 “淡呀淡的三月天,杜鹃花开在山坡上,杜鹃花开在小溪旁,多么美丽啊……”的<杜鹃花>歌,更是人人熟悉的曲子。在杜鹃花盛开的三、四月间,赏花的人、踏青的人,莫不沉醉在由杜鹃花构成的炫人春景裹。杜鹃花似乎已变成春天的代表,使人一提到它,就想起明媚的春天。
花姿花色美杜鹃花 |
杜鹃花,在植物学上属于杜鹃科 (Ericaceae)杜鹃属(Rhododendron),全世界大约有六百至八百种。由于种类多,花姿花色美而又富于变化,所以普受人们喜爱。除了在各地大量栽植外,人工交配的新品种也不断问世。
根据专家们调查研究,杜鹃花存在于地球,至少已有五千多万年历史。经过那么长久的时间,它不但不衰退,反而有愈来愈盛趋势,主要得力于两个因素:
第一、具有数量极多的种子,以及适应酸性土壤、浅短且能与菌类共生的特异根系。因此在微风吹袭下,种子很容易在不毛的新生地、火烧后的迹地、山顶和筑路的山壁上萌芽茁长,形成一群显着的所谓前锋植物 (Pioneer plant)。
第二、身上常含有麻痹呼吸中枢的有毒成分,使误食者发生上吐下泻现象甚至死亡,动物因此忌食,使得它在不受侵害下,迅速地由一个弱小前锋繁衍成强大族群。
杜鹃花所含的毒物,除了帮助本身种族不断扩大外,还曾经改写过人类历史的部分篇章:大约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当时欧洲的希腊和邻国波斯作战,派军驻扎在黑海附近,士兵们采食了一种野生杜鹃的花蜜,结果都得了重病而吃了败仗。
三百年后,罗马的军队,在同一地点也上了同样的当。可怜这些骁勇的战士们在战场之外,莫明其妙地成了杜鹃花的手下败将还不自知。直到中世纪,药学家发现杜鹃花的花蜜里含有一种有毒成分才恍然大悟,真是冤枉之至!其实,除了花蜜裹存有这种成分以外,杜鹃花的其他组织,如叶片等也有,后来还把它们提炼出来,用以治疗风湿和关节炎等病症呢!
在台湾,李时珍所写的<本草纲目>裹,也曾提到杜鹃属植物“羊踯躅”说:“花辛、温、有大毒。”而近代出版的<中国树木分类学>里则描述说:“观赏树木,开鲜明黄花,羊类食之,有中毒之虞,又可为杀虫剂”。据说把它的花晒干,放在水中煎煮成汁,用来喷杀蚜虫甚为有效。同时还相传:只要把它的乾花和叶片搓碎,撒在老虎出没的地方,即可收到吓阻之效,免受虎害哩!
园艺学上,一般依照花和叶片等性状,把杜鹃属分为杜鹃(Azalea)和石楠 (Rhododendron)两类。
杜鹃类,通常低矮作灌木状,落叶或常绿性,叶小型而呈纸质,子房和叶片都被有刺毛,多分布在低海拔山区、河边或平地庭园,适合在湿度中等而夏季气温高的环境下生长。
石楠类则植株较高,花朵也大,叶片大型而呈革质,有光泽,无剌毛,常绿。分布于湿气迷漫而夏季气温凉爽的高海拔山区。
杜鹃花被当做庭园植物栽植,大概开始于十八至十九世纪之间。当时正是大英帝国号称“不落日国”的鼎盛时期,他们大力扩展势力之余,也开始在海外收集杜鹃花种。早期只集中在殖民地和美国,以后逐渐扩展到亚洲的印度和日本。到1900年时,大约收集了三百种左右,即以为把全世界所有的杜鹃花都收齐了而洋洋得意。殊不知当时他们拥有的杜鹃花,只不过是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已。
到了廿世纪初期,一位名叫威尔逊 (E.H.Wilson)的英国人,受雇于一家苗圃到台湾大陆寻找空桐树 (Dove tree,属山茱萸科)树种,意外地在云贵高原发现杜鹃花宝库以后,才吸引了更多的英国植物探险家东来采集,结果在短短四十年间,便使杜鹃花增加了六百多个新种。(//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