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8月4日讯】(BBC记者苏平英伦随笔)送走了第一批到此一游的中国游客之后,相信有关各界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会吸取一些教训。
比如说,中国游客对其乐(Clarks)皮鞋的钟情,既让其乐惊喜,也给它敲响了叫醒铃。
中国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试想一下,12亿人,就算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买得起其乐,规模也相当大。就是仅看来英国旅游的中国人数,也不容忽视。
根据英国旅游局预计,到2010年,到英国来旅游的中国人将达到20万人,到2020年将增加到50万。今后5年内,英国将从中国游客身上足赚2亿英镑。
这样的前景,哪一个零售商不想分杯羹呢?
关于其乐 | |
・ | 其乐1825年创建于萨墨塞特郡的一个小村子 |
・ | 其乐的创始人是克拉克(Cyrus Clark) |
・ | 1830年,Cyrus的兄弟James开始制做软羊皮拖鞋 |
・ | 其乐品牌最初以“舒适”著称 著名产品包括“50年代推出的“沙漠短靴”,甲壳虫、滚石、辣妹等都曾是顾客,被誉为20世纪经典服饰之一 |
・ | 英国父母为孩子选购上学穿的鞋的时候首选其乐 |
・ | 其乐曾在英国拥有15家工厂,但现在大多数生产线已迁往远东 |
这一回,其乐亲眼见识到中国人到底有多认其乐。第一个中国团在紧张得滴水不漏的日程中,特意安插了到牛津附近的比斯特名店村购物一项日程。
英国人满怀诧异地看到,旅游团中不少人直奔其乐直销店。自己试了之后,还拿出牛皮纸剪成的亲戚的鞋样子比划,又是鞋、又是包,很多人满载而归。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商店内小号鞋的存货实在有限,令许多脚小的中国顾客望鞋兴叹。
其乐皮鞋其实称不上英国的顶尖名牌,但是却以价格适中、经久耐穿、质量可靠着称,其乐鞋当中最受英国顾客欢迎的其实是儿童鞋,其次是男鞋,最后才是女鞋,因为其乐的款式虽然传统、经典,但常常缺乏紧追潮流的创新款式和颜色。
记得去年夏天,我父母从英国回中国时,给身高1米9、穿45号鞋的孙子买的礼物都是鞋。为什么呢?因为在英国,大号鞋才是大路货。男鞋中,最好买的是10号左右的鞋(相当于中国43、44),大到12、13号(相当于中国的45、46)鞋也都相当好买,而女鞋中,要算6号和7号(相当于中国的39、40)的鞋才最好买得到。
秀气的中国女人,多穿35、36号的鞋子,相当于英国的3-4号,在儿童商店很好找得到。
满心欢喜的其乐在送走了中国客人之后作的第一件事,就是派发言人通过媒体承诺,其乐今后一定要多生产小号鞋。
下一批来英国的中国游客,日程中不知道有没有安排走访其乐?不知道秀气的中国女人们这一回能否满意而归?
明星的钱途
Oh well,怎么也轮不到我们来为小贝的“钱途”担心吧?
上个星期,移动电话公司沃达风结束了和英格兰足球明星贝克汉姆3年的赞助合同。双方表示,这是基于双方达成的共识、共同做出的决定。
明星们星光越是灿烂,自我感觉就越是良好,因此也就愈加不能直面抛弃。当然,这只是一般规律,或许,财大气粗的小贝真的是再也看不起沃达风每年的百万英镑?
贝克汉姆与沃达风最初是在2002年签订的合同,为期两年。2004年8月,贝克汉姆和私人助理丽贝卡﹒鲁斯的花边新闻传遍了天下。当时,鲁斯就是以出示贝克汉姆发给她手机的“赤裸裸的”短信来“证实”自己和小贝在马德里的一段私情。
当时,尽管有很多业界人士都评论说,贝克汉姆的形像已经大打折扣,沃达风仍然与贝克汉姆续签了一年的合同。
或许沃达风觉得,大明星证实移动电话与性、享受密切相关,是件好事?但不管怎么样,一年之后的今年,沃达风改变了主意,结束了和贝克汉姆的合同。
明星也是人,也有人的弱点、缺点,公众期待明星具有榜样的力量,可能本身就带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但是,因为明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仍然希望,他们能有一定的自制能力,特别是那些靠自己的“形像”、“品牌”来赚钱的明星。
丢了沃达风的百万英镑,据说小贝和妻子维多利亚的共同财产仍在7、8千万英镑之间。当然不用担心钱了,但是,与沃达风的分手,是否也标志着贝克汉姆品牌的身价开始走下坡路了呢?
博客的胜利
另外一个稍微严肃些的故事给我这个整天surf的网迷带来一些满足感:一个不起眼的无名博客挑战主流媒体《卫报》,大获全胜。
博客名叫伯格斯(S Burgess),他既没有私家侦探的秘密帮助、也没有政府机构的鼎力支持,凭借业余水平的“古狗”搜索,迫使《卫报》炒了旗下一名记者的鱿鱼。
7月7日伦敦发生连环爆炸之后,伯格斯在《卫报》上读到了一篇署名阿斯兰姆(D Aslam)的文章。这篇文章中表述了作者对温和的穆斯林不愿意“震撼大船”的愤怒等诸多个人观点。
这些观点倒是震撼了伯格斯。通过简单的google搜索,他发现,阿斯兰姆还是一家伊斯兰政党Hizb ut-Tahrir的党员。这个组织虽然在英国是合法的,但在其他一些国家、比如德国,却是被禁止的。伯格斯发现,阿斯兰姆在该政党的网站上还撰写过言辞更为激烈、观点更加鲜明的一些文章。
《卫报》一开始对伯格斯不加理睬,但后来,伯格斯的调查越传越广,并且开始被其他主流媒体注意。迫于压力,《卫报》不能不采取行动,请阿斯兰姆在工作与党证之间做出选择。阿斯兰姆选择了后者,《卫报》中止了与阿斯兰姆的合同。《卫报》还公开承认,在发表阿斯兰姆的文章时,没有标明他所属政党的做法是错误的。
几天后,《卫报》的执行主编表示将不再延续和该报的合同。《卫报》说,这和阿斯兰姆事件无关。
英国著名的专栏作家菲利普斯(M Philips)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撰文称,伯格斯的成功是博客迫使主流媒体记者被炒鱿鱼的第一次,它说明,博客对主流媒体的监督作用、迫使主流媒体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督促作用在英国终于开始见效了。
那么,作为主流媒体,是否也不应该继续居高自大、一味地忽视业余爱好者—-博客了呢?(//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