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三民.基国派老教堂.蝙蝠洞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19
标签:

三民,旧称“水流东”,为北部横贯公路进出的门户。北横公路的历史,可追溯自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铭传主政的年代。当时,刘铭传在大科崁(大溪)设立抚垦总局,总理全台抚垦事务,并开辟由大溪通往今日三民、复兴的道路,为北横公路肇基之始。



当时清廷的开山理番政策,逐渐侵入泰雅族人的传统土地,于是引起双方冲突,曾爆发著名的“大科崁之役”。日据时代,总督府亦积极投入“理蕃”事业。日本人为了镇压泰雅族人,修建了一条由复兴乡至宜兰县三星乡的理藩警备道路,为今日北横公路的前身。

台湾光复后,根据日本人修筑的旧道拓宽成今日的北横公路。北横公路(台七线)完工于民国五十五年(1966年),起自桃园大溪,至宜兰市,全长一百二十六公里。

从大溪出发,北横公路缓缓攀升,过头寮、慈湖之后,穿越溪州山脉的百吉隧道,公路便进入山区。约十四公里,抵达三民村。有两条公路在三民交会,一条为台七线(北横公路),一条为台七乙,分别可联络大溪和三峡。

公路交会的圆环附近街道,是三民主要的商店街,这里就有两家24小时营业的便利超商(7-11和莱尔富)。有些游客途经三民时,会临时停车,补充食物或饮料。而多数的游客,都只是路过而已。三民是泰雅族的传统聚落,百年来,汉人逐渐迁入,现在泰雅族人反而居于少数。



我这一、两年来,几次路经三民,都只是停车买瓶饮料而已,我虽然知道三民有个“蝙蝠洞”的景点,但我印象中,蝙幅洞并不容易亲近。“前往这个景点须经一番波折”,旅游书上这么写着,照片中有巨岩峭壁,游客须攀爬木梯才能爬上蝙蝠洞。因此,我对“蝙蝠洞”的兴趣并不怎么强烈。

后来,三民引起我兴趣的是位于三民郊外的一座“基国派老教堂”。我初次从山友的旅记照片中看到这座教堂身影时,就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像也令人震撼。教堂以石块堆砌而成,石墙因经历岁月风霜而斑驳,石块色泽变为黑色,屋顶则已残旧半毁。

教堂伫立于台地草坪之上,背景是苍郁的山峦,这景象彷佛是南美洲安地斯山脉的山丘小村才看得到的天主教堂,画面充满了异国情调。三民,这时才勾起我想要前往一游的渴望。今天出游北横,自然不会错过了这座老教堂。

我原本以为“基国派老教堂”的“基国派”是指基督教的某个派别。上网查询,才得知“基国派”是当地的部落地名,泰雅族语原为“克亚国派”或“克那榖排”,后来演变称为“基国派”,带着一点宗教意含的译名。

来到三民,继续往复兴的方向,过东安桥,左侧有一条往蝙蝠洞的公路(桃114乡道),就是通往老教堂的道路。桃114乡道长三公里,“基国派老教堂”约位于2.7公里左右的左岔路下方不远处。到岔路口之前,远远的就可以望见新盖的三民长老教会的教堂,而老教堂就位于新教堂下方的溪岸台地之上。



“基国派老教堂”的入口搭建竹制的牌楼,有浓浓的原住民风味,入口处也放置了三座杵臼做为装饰,招牌写着“基国派老教堂文化会馆”。进入后,走过一、二十公尺的斜坡道,就来到了“基国派老教堂”。老教堂四周的草坪经过整理,环境清雅,原本破旧的老教堂经过整修,终于获得重生。



基督教是当地泰雅族人的主要信仰。“基国派老教堂”最初建于民国五十二年(1963年),由孙雅各牧师、陈忠辉牧师、美国青年军等筹措经费,黄荣泉牧师设计,当时动员了全村居民一起同心协力从蝙蝠洞附近搬运石块,以一块块石头堆砌起这座教堂。

教堂在辽阔的台地上,显得小巧玲珑而精致,入口采方、圆交叠的形式,象征着“通往天堂之钥”,而立面的弧形曲线则象征“云端”,教堂典雅而古朴优美,因而被文建会评选为台湾历史百景之一。

整修后的“基国派老教堂”,原本斑驳的黑石墙,经洗刷后,变为明朗洁净,不同于我曾看过的旧照片,稍稍减损了一些我所期待的沧桑味,但想起这栋险遭拆毁的教堂如今能够获得重生而伫立于此,心里还是感到安慰。

当年信徒提供这块私人土地以供兴建教堂。几年前,教堂空间不敷使用,于是教会另觅地点,于更上方处,兴建了一栋新的教堂。新教堂完工后,旧教堂便渐渐荒废了。后来,土地产权移转,新地主打算拆除旧教堂,将土地另作它用,这才引起地方文化人士及桃园县政府文化局的关注。

于是在文化局的奔走努力下,这栋教堂终于逃脱了被拆除的命运。政府拨款补助,加以整修以做为地方文化会馆,以传承泰雅族文化。教堂经过重修,于去年(民国九十三年,200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耶诞节时落成开幕。



教堂内正在举办着画展,也展出泰雅族的工艺及生活文化的物品。引起我兴趣的,则是一把悬挂于墙上的泰雅族老式猎枪,令人忆起这一百多年来的因“理番”而起的战地烽火。三民村扼北横公路出入之咽喉,不同的时代,清军、日军都曾经与泰雅族勇士在三民附近的枕头山激烈战斗过。

台湾原住民各族当中,以泰雅族人最骁勇善战,刘铭传曾率领清军十余营一万多人的兵力发动“大科崁之役”,却无法突破泰雅族人防线;后来的日本皇军以现代化的枪炮,也是多次征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才使泰雅族人束手归顺。

我在教堂内与工作人员聊到蝙蝠洞,他告诉我,蝙蝠洞已开辟了新的步道,从停车场进去,大约十分钟路程而已。他这么一说,让我喜出望外,便想顺道去瞧瞧蝙幅洞的模样。

从“基国派老教堂”回到桃114乡道,继续前进约三百公尺,就抵达道路的终点,蝙蝠洞的牌楼就在道路尽头。穿过牌楼,先是一小段水泥路,接着便是新建的步道了。步道宽达三公尺,铺上石砖,宽阔好走。缓缓上坡,约七、八分钟,来到一处凉亭及观景台。



凉亭旁另有一小径可通往下方溪谷的蝙蝠洞。往下走,来到一座小桥,桥下有溪潭。我在桥上拍摄溪景。当地的原住民小朋友热心地对我说,更往里面走去,蝙蝠洞的风景更漂亮。



过了桥,沿着溪岸的步道再往前走,继续深入,约莫一分钟,绕过一块巨岩之后,蝙蝠洞就突然出现于眼前。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蝙蝠洞果真是个巨大的岩洞,令人大开眼界。



洞口呈半圆形,洞口的上方岩壁则有泉水洒落,宛如水濂洞。洞外不远处即是小溪,溪上游的崖壁有一座小瀑布。瀑布与蝙蝠洞相互辉映。

蝙蝠洞的外观像是蚌壳张开45度角的大蛤蜊,洞内则呈半月形,洞内又有小坡,爬上小坡,小坡之上有一平台,面积相当宽敞。

洞内阴暗,而洞外明朗,洞内平台似歌戏院的楼上雅座,自洞内向下俯瞰,洞外的瀑布流水、山谷崖壁、山林草木,恰似剧院舞台上的山水布景摆设。洞内之空间,容纳二、三百人应绰绰有余。



蝙蝠洞于七十多年前就被人发现,游客及猎者纷至沓来,蝙蝠早已无影无踪。蝙蝠洞外的溪岸腹地并不大,又潮湿,并不适合游客戏水,而蝙蝠洞的本身则有可观之处,至少我在北台湾还不曾见过这么巨大的岩洞。巨洞总能引人好奇遐想。

史前人类往往选择天然洞穴而居,以避风雨;台湾不少史前遗址,是在巨大的洞穴中发现的,例如台东的长滨文化。这个蝙蝠洞的洞前有溪流,洞内又有高起而宽敞的平台,不失为理想的安居之处。

我蒐寻蝙幅洞的资料时,发现当地三民国小的网站提及:“此洞为水流东溪上游一石灰岩洞,因发现史前遗迹而名闻遐迩”,但未详说是什么史前遗迹;其它的网站则无一言半语提及蝙蝠洞的史前遗迹。

以我现场所见而言,蝙蝠洞内的宽阔平台,显然并非天然形成的,应曾经过人工处理。究竟是史前人类留下的遗迹,或者是四十几年前的泰雅族人来此搬运石材时曾向蝙蝠洞内敲凿取石而形成的?我无法得知。这气势慑人的巨洞留给旅人不少想像的空间。

旅记日期:2005.07.29 (旅游日期:2005.07.27)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tonyhuang.idv.tw/
@



(//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台湾礁溪.五峰旗瀑布
台湾礁溪.月眉坑瀑布
台湾礁溪.跑马古道
台湾汐止.茄苳古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