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6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赵彦上海特稿)“念书才有出息啊”,一名民工模样的男子以浓浊的口音透露出对孩子无尽的期许,可是,“考得上不定能念得上”。
与上海高考试场外衣着光鲜的陪考家长相比,这名男子显得相当“朴素”,也有些格格不入,或许他本身也意识到这点,刻意站在考场外的分隔岛上仿佛路人一般,却又不时地向试场内张望。
经几番探问,可以确定他也是陪考家长,但对记者的询问充满戒心,勉强攀谈几语略述心中的挣扎,“不管有没有钱,考上再盘算”、“听说政府可以借钱念书”。
语毕,怕记者继续纠缠,一边挥手驱赶一边赶紧匆忙离去。
尽管是寥寥数语,“读书不是穷人权利”的话题再度令人深思。
一九九九年后,中国高等教育学校开始扩大招生,大学窄门放宽,无论是莘莘学子或家长自是乐见。
中国教育部解释,扩招主要基于实现高等教育地区均衡,因为它既关系到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关系到教育在全社会公平、公正的问题,也尽力在各区域发展中努力缩小地区差距,才会形成各省市相对比较强的招生能力。
高考录取率自此出现明显分野。一九九八年高考扩招前,全大陆高考平均录取率为百分之三十六,二零零一年升高到百分之五十七,二零零三年增至百分之六十,二零零四年激增到百分之七十五;不过,今年可能略降到百分之七十一,原因是报考人数骤增到八百多万人,比去年多出一百多万人,而今年录取名额仅增加二十八万人。
不能讳言,扩招的结果的确明显改善大陆区域教育水平失衡现象,光是从二零零一年不发达地区仅三成多的录取率急遽攀升就可看出,例如,青海省高达百分之七十九,最低的内蒙古自治区也达到了百分之五十。
中国平衡区域高等教育人才政策确已立竿见影,或许因此强化了部分落后地区的建设实力,但是,“考得上、念不起”依旧是许多贫穷人家心中的痛,高录取率的背后仍然埋葬了无数优秀青年的大好前程。
纵然中国政府推动类似台湾助学贷款的“勤工俭学”方案,但是,各校经费与名额有限。高学费政策对经济起飞的大陆民众而言仍是沉重的负担,也难怪去年中国教育部官员声称“学费合理”之后遭到各方挞伐。
综合多名上海家长估算,各校收费不等,大约自一学期七、八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不等,另外尚须住宿与生活费,若是市郊学校,省吃俭用每月至少也要五百至七百元,市区学校肯定要超过一千元,总结培养一名高校毕业生保守估计也得超过七万元。
但是,一般农民工家庭,即使是到商机无限的上海市讨生活,若在平常餐饮业工作,每月个人收入也仅约六百至八百元,低级劳力就更低于此,贫穷人家为培育一名大学生的辛苦不言可喻,许多真实的血泪案例更是让人闻之鼻酸。
综合大陆媒体报导的实例包括,有女大学生为完成学业,在报上公开讯息说愿意嫁给资助她的人;辽宁省则曾发生农民孙守军因没钱供孩子念大学而难过地服毒自杀,值得关注的是这类并非个案;另有父母卖肾或卖器官的悲剧更是一再重演,大陆媒体因此曾特地以“血泪大学”为题暗讽。
高考扩招原具“唯才是举”的美意,讵料无形中却扩大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或许对当前的中国社会而言还不足以形成门阀政治与士族社会,但没钱人家难念书,却是残酷的事实,殷盼藉由晋身士族脱离“循环性贫穷”的农民工,只好“这一代做不到,再寄望下一代”,或许,真的或许,会有改变命运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