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6月2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钧凯台北二十七日电)为免水源遭受毒化物污染,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今年三月起,强制要求台湾三百多个净水厂及水库,必须养殖对水质变化极度敏感的鱼类,作为替饮水安全把关的先锋,而透过不同病征,观测人员还能在第一时间内研判出水中毒物的种类。
去年金门县金沙水库爆发遭人弃置农药事件,一度造成民众恐慌,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环保署最近订定“原水水质鱼类毒性测试规范”,强制要求包括水源区、净水厂及水库等管理单位,必须养殖鱼类以便精确监测水中毒性。
规范中规定,自来水相关单位必须养殖年龄不超过三个月、体长在二至三点五公分内的朱文锦鱼或鲤鱼等指标鱼种,以便利用对水质最敏感的幼鱼,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水质变化情形,观测人员并须学习如何辨识各种鱼病症状成因,以研判水质是遭受哪一类毒物污染。
国立台湾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陈弘成表示,水污染或水域被下毒的种类与毒性,虽然可以藉由化学分折法加以检验及推测,但因需要有精密的仪器及优良的分析技术,耗时又费力,在毒物未明、浓度甚低或极多的毒物交互作用下,反而不如透过鱼类的生物毒性试验,更能及时反映出水体的毒性。
他指出,如果养鱼观测人员专业知识足够,加上具丰富辨识鱼病症状的经验,那么仅从鱼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就能初步研判水质遭受何类毒物入侵,例如如果鱼鳃呈鲜红色及盖扩张,便可能是氰盐中毒;若鱼鳃末端呈现白色,则是强酸或碱性物质中毒。
另外,重金属中毒,鱼鳃会呈现褐色或黑色;有机磷农药中毒,鱼类的胸鳍会向前,并有身体痉挛或僵直等症状;若是国内常见的油污污染,鱼类会出现畸形或肝肿大。
陈弘成强调,如果各水源管理单位的观测人员,都可以藉由鱼病症状判别水质是否遭受污染,便能及早通报相关管理单位进行处置,让民众的日常饮用水安全更有保障;而为加强观测人员的辨识能力,环保署也计划未来定期对各水源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训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