汐止白云古道因“白云”而得名。这条古道是由汐止水源路的白云里,途经白云寺,走往汐碇路的文山茶庄,然后通往石碇或南港旧庄。这一带的山区,因常年多雾,所以地名又有“白云”之称。
水源路由汐止市区沿着康诰坑溪通往上游的十三分山地区。“康诰坑”,是这一带山区的旧地名,据说是指“山路崎岖”的意思。是否如此?我不完全相信。地名的起源,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其真相往往如小时候玩“传谣言”的游戏,由第一人传话至最后一个人时,原始意思往往已经走样。
以汐止山区另一个地名“鹄鹄崙”来说吧!我听当地人说“鹄鹄”是指一种鸟,因当地的山区有很多这种鸟,所以才被称为“鹄鹄崙”。然而县政府网站中有关乡镇地方沿革的资料则称该地区为“诰诰崙”,认为“诰诰”的(福佬话)发音是“一直滚动”的意思,因该区山坡陡峭,常有落石滚下来,所以称为“诰诰崙”。“鹄鹄”、“诰诰”,音似而不同义,不知何者为是?
比起其它地方的地名,如粗坑,如大坪,如脑寮,如鹿窟,都浅显易懂,符合早期移民的质朴庶民特性,“康诰”则显得文诌诌,连我这祖籍福建漳州的道地闽南人都不知该如何发音。查字典,“康诰”两字出自《尚书.康诰》,是指君王对臣下谕令的一种文体。闽南人会用“康诰”来形容“山路崎岖”吗?还是我孤陋寡闻,不熟母语?我倒是觉得水源路不算崎岖。不过当地文史人士则认为,水源路从石头公(石侯祠)以上的溪谷变为狭缩,在道路未辟建之前,昔日居民沿着河床边的石壁而行,感到路险难行,因而称之为“康诰坑”。
走访白云古道,可从南港走新台五路至汐止,右转连兴街,即可接上水源路,然后道路沿着康诰坑溪,一直走往上游的白云里。水源路本身也是昔日“康诰坑古道”的一部分,古道已被今日的公路所取代。水源路一直走,最后会抵达鹿窟附近,接汐碇公路,通往石碇。康诰坑古道,是昔日汐止、石碇之间往来的古道之一,白云古道则可视为是康诰坑古道的支线。
水源路之所以被称为“水源路”,是因为康诰坑溪为汐止的饮用水源地,其历史可追溯自日据时代。在水源路过“逸林园”社区上方处的溪对岸,有一自来水厂,这座水厂始建于昭和元年(1926年),完工于昭和三年(1928年),提供汐止街民干净的自来水,当时汐止居民约七千人。
在自来水厂的上方溪谷有一块巨岩,岩面刻有“汐止水道布设记”碑文,由当时汐止第一任街长陈定国题字并撰述自来水厂及水道兴建缘由。近十余年来,台风常带给汐止水患,溪谷常遭洪流土石肆虐,这块巨岩石碑却能矗立于溪谷,现状仍然完整,碑文字迹秀逸清晰可读。
这附近的溪谷则有青山环抱,溪流潺潺,溪岸林间的步道及石椅,清静幽雅,有不少民众在此戏水(注4)。探访白云古道,若经过此地,不妨停下车,来欣赏这块对汐止人有历史意义的巨岩古碑。我曾在去年八月初次造访这块碑石。
白云古道的登山口就在水源路二段424号“白云居茶苑”旁,登山口有清楚的木制路标。在白云居茶苑之前的水源路旁,则有一座“康诰坑福德宫”。古庙已改建。庙门对联写着:“白月清溪人心净,云阴石阙神貌尊”,两句各取字首便是“白云”。康诰坑目前的行政区域属于汐止市白云里。
从白云居茶苑走往白云寺的石阶路仅存约500公尺,初走时有一小段花冈石步道,然后便是朴拙的旧石阶,沿途有竹林。约上行三、四分钟,路旁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公庙,透露出古道气氛。继续往上走,沿途石阶及驳坎沧桑有古意。
据当地文史工作者的考证,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的古地契,当地出现“流板崎”的地名。根据耆老的说法,当时居民曾在山上采伐樟脑,由于坡陡,运送不便,于是采用流滚下来的方式,所以称为“流板崎”,而因山坡土质松软,容易崩塌,所以又被称为“流崩崎”。
500公尺的石阶路并不长,约十六、七分钟,就来到上方一处古厝民宅。这座民宅屋顶已搭盖铁皮,屋墙是番字砌的石头厝。我伫足欣赏并拍照,这时一位当地农民经过,好奇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欣赏古厝。他却笑着说:“我们住当地的,看了几十年旧房子,都看腻了,你们城市人,因为稀奇才会当做是宝贝。”
离开古厝,往上走,步道已变为柏油路,民宅距离白云寺约700公尺,约走20分钟可抵达白云寺,中途只有几户人家。我来到白云寺的这一天,阴雨绵绵,天冷,寺外弥漫着云雾山岚。白云寺外,老树枝干横岐,在雾中,有一番迷濛幽幽浪漫气氛。因为天气不好,游客少,寺里寺外一片冷清寂静。
白云寺为闽南三合院的格局,右为双护龙,左为单护龙,为石块平砌式石头厝,简单素雅;主殿外貌庄严,但屋顶已翻新,稍失古味,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祖。天气冷,住持在殿前绕着金炉踱步运动,边绕边喃喃诵念佛号。他看见我,停下脚步与我打招呼。他说我今天来的巧,寺外云雾缭绕,可以体会白云寺的白云意境。我向他问起白云古道。他说这确实是一条古道,可通往汐碇公路,但已很久没有人走,旧路已堙灭。
“这种下雨天,你要去走吗?会有危险。”他关心地问。我笑说:“不一定会走,去路口看看也好。”前一阵子,汐止“如意古道探索队”曾来探勘过这段古道,整理过路径,我想路况应不致于太差,但天气不好,恐怕也走不成。
我看见正殿悬挂的匾额是民国四十六年由“顺兴煤矿”所敬献的。顺兴煤矿在南港旧庄街一带,与汐止白云寺有地缘关系。我问起白云寺的历史,住持说,这座庙建于日据时代大正十年(1921年),最初是斋堂,后来才改为佛寺。
走出寺外,我循石阶而下,走往寺庙左下方。步道至底,该处有几棵老树,树形极美。这里有古朴的驳坎及红砖旧墙,应是早期旧庙的遗迹。墙角水塔旁则有一古老土地公庙及旧式石砌的金炉。沿步道继续往前走,路尽头有一菩提塔,也有路标写着“往十三分山”。寺庙步道仅至菩提塔为止,接着就是山径了。
路径还算清晰,小雨并不碍事,我于是向前走一段。前方出现朴拙的古道山俓,有残存的旧石阶,竹林与迷雾交织,引诱着我继续向前走。在雨中,轻踩慎踏而进,约五、六分钟,来到白云古道与十三分山的岔路口,岔路口多芒草,往白云古道的路径变为不明。我犹豫了一下,考虑天气及路况皆差,于是决定放弃探勘古道。
后来,我第二次来探访,才发现原来只有岔路口稍有芒草阻道,拨开芒草之后,路径便豁然开朗。才约一、两分钟,就可出森林小径,接上台电的保线路,变成宽阔的泥土路,往下走,经过茶园之后,泥土路又变为水泥路,最后可抵达文山茶庄。由白云寺的菩提塔起算,走至文山茶庄约二十分钟路程而已。
文山茶庄位于汐碇路375巷,由茶庄往下走,约走0.5公里的柏油路,可抵达汐碇路(约6公里处)。再往上走约二公里,便可抵达汐碇路与旧庄街二段交会处的“鹿窟事件纪念碑”,光明寺就那在附近。汐止康诰坑与石碇鹿窟在地理上关系密切,当年发生鹿窟事件时,康诰坑农民亦多被株连,为当年冲击地方之大事。
若从鹿窟事件纪念碑走往南港旧庄街,大约五分钟左右,就可抵达“南港茶叶制造示范场”。示范场展示制茶设施及文物,亦设有泡茶区,可供民众品尝南港包种茶,收费低廉,物超所值。示范场对面则有桂花林步道,可通往大坑溪桂花吊桥;示范场后方则有环山栈道,可登高眺望南港畚箕湖一带的山景,这些都是可以做为白云古道延伸顺的寻幽路线。
白云寺,我不是第一次来。去年,我就曾经从汐止水源路转汐碇路上山,约于汐碇路二公里处,可转入白云路,再前行1.9公里,便可抵达白云寺。白云寺,寺区不大,寺名有雅意,驳坎老树,境清静雅。天雨迷雾时浪漫有致,而晴朗多云时,见白云浮于天际,也会让人有一种“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幽叹。
我初次走白云古道的那一天,在岔路口因雾雨路不明,而放弃白云古道,但通往往十三分山的路径还算清晰,于是我转往十三分山,心想至少可捡个基点。在雨中又走了五、六分钟。雨水渐大,但不碍事,我的心情一向能适应风雨,并不以为意,但最后却遇上芒草路,湿湿芒草高过人头。虽然知道登顶已不远,顶多再十分钟而已,但我一向不愿独钻芒草路,就算是晴天好日,我也不喜欢闯芒草路,更何况现在是烟雨濛濛时。
旅记日期:2005.04.12 (旅游日期:2005.02.12 / 02.24)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www.tonyhuang.idv.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