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3月29日讯】过去一百年来,世界各国有不少农村改革的实例,其中有很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些实例都说明了农村改革牵涉极广,它牵涉的层面包括经济,市场,教育,基础建设,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科技,推广,就业等层面,农村改革还必需同时处理社会不公和动态规划等挑战,所以很多国家在农村改革路上走的非常困难是可以想见的,中国目前的农村问体,包括了有中国特色的特殊问题,比如中国的户口制度,造成农村人口沦为三等公民的不平等待遇,就是别国所没有的特殊情况。
中国在农村改革上的思考需要先以中国农村目前的现状为基础,来考察如何吸收国际上农村改革成功的例子, 和避免已知的失败路子, 因此本文的侧重点是国外的经验。同时也表达了未来民主中国在农村改革政策上的立场。
中国农民目前的境况
中国自1949年中共执政以来, 农村社会遭遇了极大的破坏, 50年代的打土豪分田地, 农民以为得到了土地, 却不料很快中共就食言了, 并透过人民公社的形式把所有的土地变成了公有. 不仅如此, 在毛泽东时代, 国家的政策是要透过高度榨取农业来启动重工业的建立, 农村经济被极大地剥削了. 同时由于户口制度把农村人口锁死在农村, 农村又得不到应有的再投资, 在经历了土改, 三反五反, 三面红旗, 大跃进, 及文革等大灾难后, 农村人口的赤贫和教育程度的低下, 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造成了中国社会上最大的贫穷群体, 人数达九亿之众, 在社会上普遍地受到歧视.
邓小平时代的来临, 虽然开始有包产到户的改革, 农民稍为喘了口气, 农业产量快速增加, 但是由于政策的不全面, 农民仍然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对农民的剥削透过摊派的形式, 加上与时俱进的官僚腐败, 使到农民的收入和受教育的程度仍然处于极其可悲的地步.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最终的结果是把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贱卖给了国际大企业, 中国成为世界的廉价消费品制造厂, 农村的年轻劳力大量地流入城市成为农民工, 同时转化为城市的边缘人口, 农业与农村的再生力量更为薄弱, 地位更为无足轻重, 而更令人叹息的是, 在毛时代用彻底剥削农民支撑起来的重工业和国营企业, 却在改革开放下的今天, 被各级官员和企业主管们掏空了。
今天农村人口高居九亿, 收入低下, 平均教育水平在小学程度以下, 大量的农村孩子仍然没有上学的机会, 户口制度仍然把他们沦为三等公民, 医疗保险, 退休保障只是城里人的福利, 与农民无关. 九亿的人口是全中国人口的70%, 怎么会沦落到这么悲惨的地步, 比中共建政前的农民地位都不如, 中共建政前中国的农民是士农工商排列中仅次与士的阶级, 中国有重农的传统, 直到国民党时代中国的农村还有耕读传家的美德与能力, 今天农民的地位与一党专制的统治有绝对的关系, 否则没办法解释九亿的人口竟然没有他们政治代言人的现像.
令人担心的是, 向前发展, 现在农村劳力的低质量会极大地阻碍他们在农业增值方面的改善, 更不用说他们三等公民的地位了.
未来民主中国的价值取向
未来民主中国的价值取向必然是以人的福祉和人的发展为第一位的, 农民作为中国的公民必须享受到同等的权利和国家的保障, 在国家发展政策的选择上民主中国走的是先发展人, 人力资源提高时, 会反过来加速发展的速度, 这个策略是建立在人力资源是可以不断更新的, 也是无穷尽的资源, 人的发展既是我们的目标, 也是我们的手段. 我们的发展政策还必需照顾到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策上要照顾到城乡发展的平衡, 再要照顾到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平衡与互补性, 最后要认识到中国人口转化的动态发展, 在人口从大部分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过程中, 维持着人的发展与福祉的价值取向.
未来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政策的方向 (两个重要的3%观念)
众所周知﹐过去一百年内, 农业技术和农产量有飞跃的进步, 今天在先进国家里农业人口占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三, 而出产量不仅可以供应全国的需求, 在农副产品的选择上极为丰富, 还有足够可以出口, 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数字是在先进国家里农业产值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
先进国家的农业产值不到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这个数字, 告诉了我们工业与农业在产生财富上的巨大差别, 我们长期的远景是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朝工业化和讯息化的方向走. 往这个方向走, 今天中国的70%农村人口会变成大量的过剩劳力, 我们需要一个合理又可行的吸纳过剩农村劳动力的方针.
从目前中国农村人口的九亿之众, 如何递减到全国百分之三的人口, 而这百份之三的人口又是能不断地利用最新农业技术的高质量农业人口, 这是中国未来农村和农业政策的主要思考. 其中动态的挑战和人民福祉价值的维系是政策设计的主要考量.
过渡期和动态经营的策略
目前中国农村人口的质素离达到现代农企业的知识要求还很远,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在农科技研究, 农技训练, 农技推广, 农业经济体系投资等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放在如何转化九亿低教育水平的农村人口的大局下来从新检视。
世界各国在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的经验
我们可以从美国, 日本, 台湾, 印度, 菲律宾, 印尼等国的转化过程来看各国的成功和失败之处. 从这些国家的经验学者们普遍地认为工业化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的高产出, 否则农产品的高成本会握制工业的成长, 中国目前的情况是, 可开发的新耕地非常有限, 每户的耕地很小, 还有巨大的农村人口等, 造成我们可选择的转化策略非常有限, 起码在转化过程的早期和中期, 我们不能选择大规模, 和高度自动化的路子, 这里面有如何有意义地消化大量劳动力的因素, 也有劳动力质素低的因素, 所幸中国有农户大小比较单纯的优势, 即没有大农庄庄主的现象, 我们小农地的单纯性和过多的劳力, 造成我们需要选择走节省农地使用, 加强使用人力和智识的策略. 在这方面日本, 台湾和印尼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这个策略同时意味着大量乡镇小工业的兴起, 一方面是就近支持各地农企业的需求和发展, 另一方面是有效地就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减轻全国一级城市人口爆炸的压力。这个策略同时需要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投资学校, 职业训练所, 研究站, 医疗站, 基础建设, 桥, 路, 水库, 电站等. 鼓励保险业, 运输业, 金融业, 和市场机制的建立, 这些建设都会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转型的临界点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农村人口开始下降时, 就是现代化过程已经进入转化过程后期的标志, 美国的转化发生在1910, 日本在1955. 从这时起, 每户可耕地会不断地扩大, 机械化, 自动化不可避免﹐ 而农户的教育水平和资产早已高到可以经营现代化农企业的情形了。中国目前也有农村人口流失的现像,但是这不是健康的现代化过程的结果, 而是邓式改革开放, 造成大量的外资加工业把农村青年劳动力引向沿海省份和全国一级大城市, 留在农村的老弱力量, 并不具备现代化继续深化的能力, 相反的还会使得农村更弱和更跟不上形势。
转型期需要灵活的动态调整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 我们在经济体系转化的过渡期要走的是节省农地使用, 加强使用人力和智识的农业振兴策略, 而目前青年农民流向沿海城市与这个思路并无因果关系, 甚至有干扰的性质, 但它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 在目前的现实下, 因应之道是不失时机地加大农村改革的力度, 先从农业增利的方向着手, 同时迫切地增强农村教育, 职业训练﹐, 加速基础建设和健全乡镇企业投资环境等, 都是为农村青年提高素质和就业的必要措施。
进入转化临界点之后的思路
长远来看, 一个现代化的农企业环境需要配套的政策设计, 它必须有分散在全国的农科技研究, 农技训练, 农技推广, 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 但是我们要记得, 我们的远景不再是有九亿的农村人口, 而是要只占3%人口的高教育水平农企业从业员。那么不断地, 有意义地, 吸纳过剩的农村劳动力到乡镇企业中去就会成为政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过剩农村劳动力的同时, 中国的农业改进也要同步进行, 问题是农业现代化的人力资源来自那里? 一部分可能来自青年农民的培训, 但不可能是完全靠现有农民的改造, 这里需要的是新力量的注入农村。政策上我们要问离开农村的人, 他们的境况和权利如何改进和保障, 而进入农村的新血, 是什么样的好条件才能吸引他们, 可以想见现代化过程中动态考量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过渡期农民工吸纳的政策方向
今天农民工在城里沦为社会边缘的三等公民, 极为低的工资不说, 社会福利对他们是不存在的. 许多青年农民工沦为妓女和犯罪分子的情况时有所闻, 农民工进城成为工人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城里提供就业与受教育的机会要比农村大的多, 政府必须首先在公民权利上作到对农民工的保障, 废除户口制度, 给予他们在城市里有合法的身份, 给他们的子女上学, 取缔不合理的剥削, 容许他们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等。同时中国需要把投资不断地向内陆省分扩散, 建立更多中小型的城镇和城镇企业, 使得农村过剩劳力的吸纳不过渡地集中在几个超级大的城市。对全国各地的桥, 路, 水, 电, 医疗, 学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是提升农村青年就业和训练的出路。对农民工的保障和积极教育的政策设计是保证他们成为有贡献和受尊敬的公民的必经之路。
如何吸引新的农企业人员进入新农村的政策
在自然农村和小农耕作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是会有高产出的成效的, 但是我们要防范维持自然农村的因循性和基本人口基数的倾向, 农村人口爆炸性的再膨胀都是有可能的, 印度在独立后五十多年里的农村政策, 是要维持印度的自然农村作为它的国家特性, 而同时要改进农村一系列不合理的剥削制度, 五十多年不断的努力, 成就的确是不少, 但是按这个方向印度将来还会是一个百分之七十是农民的国家, 而自然农村里的种性制度也是不会被根除的。
我们的远景是要在发挥农企业巨大功能的同时, 成功地转化中国的人口结构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现代化人口。在这个远景下, 我们要提防对自然农村有浪漫的瞳景, 自然农村的小农耕作必然是糊口式的, 农村的保守停滞和缺乏投资也是可以预期的, 农村的缺乏教育, 无知和迷信还会继续是他们被歧视的根源。
脱离了对自然农村的幻想, 进入农企业的思路会给予我们巨大的政策空间. 农企业的巨大利润和需要, 能用得上各式各样的人才, 需要科研的, 病虫害的, 植物病理的, 土壤的, 肥料的, 农机的, 农经的, 推广的, 作物保险的, 市场运作的, 建立合作社的, 融资的, 政策执行, 国际农业谈判等人才, 也需要相关工业的建立, 肥料厂, 农机厂, 维修厂, 农业资讯业, 市场情报业等。
农企业需要把现在每户小的可怜的农地集中起来, 进行有经济规模的经营, 现在农地的耕主, 可以自由地结合成有规模的合作社, 这方面外国可借镜的成功范例不少. 印度, 日本, 韩国和台湾都有很好的例子。我们在政策上先要给予现在的农民土地所有权, 或是土地耕种权, 允许农民把土地耕种权结合起来成为合作社, 要允许要离开农业的农民出售他的耕种权, 建立一个耕种权公开拍卖市场, 以保障农民得到合理的价格。
在大规模的农企业兴起的过程中, 会有不少的城市人口参加到农企业的各行各业里去。一部分农企业的经理和技术员还会从城市搬到农村去住下来, 但是这不再是旧农村的落后境象, 而是现代化的农企业的村庄, 有自来水, 电力, 学校, 职业学校, 医院等现代设施 (笔者曾经住过一个德国的农家,那里农家设备的先进,竟有点渡假屋的味道)。
政府在政策优先和推广上的考量
许多国家是把农村改革放在仅次于国防重要性的高度上的, 印度的国策就是这样的, 日本把国会议席向农村人口倾斜, 台湾的农村改革要是没有成功, 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中国有十三亿人口, 粮食的有效生产具有国防意义, 试想在战争和禁运的情况下, 我们宁愿要堆积成山, 运不出去的廉价加工出口品, 还是要堆积成山, 运不出去的粮食。中国农村和农业改革仅次于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甚至在和平的年代理应该比国防还要加速地推行。
由于中国农村极度的落后, 现代化高质素人力资源非常缺乏, 而农村和农业改革又有国防建设同等的重要性, 我们在政策上需要定下对农村和农业转型国家的长期投资不能少于年GDP多少的百份比, 比如每年GDP的百份之十五, 也就是说该是国家用工商业来反哺农村的时候了。 在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上需要有专门的部门, 甚至要求是国务院里的一级综合部门, 需要大量培训政策设计和管理人员, 所有的行政官员必须最少有两到三年的农村经历。
在人才的培养上, 在全国各地建立农校, 农业职训班, 农业研究所, 农业合作社, 金融机构, 保险机构等. 建立国际合作, 技术转让等渠道。
同时在过渡时期, 政策上要照顾到农村壮老年人在大量青年劳动力流向城镇的时候, 他们的收入, 医疗和退休等要有保障, 过去农村人口居高不下的主因是来自于养儿防老的必需, 养老制度的建立不论是城里还是农村都是人道上的必需, 同时也是解决中国人口爆炸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渡时期对流入城镇的青年农民工要积极地为他们建立成人学校, 最少也要做到没有文盲, 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应该侧重职业训练。
政策的执行与成功靠的是不断的测量成效, 和不断的调整, 中国农村和农业的改革时间上可能需要50年以上, 这期间我们需要建立遍及全国各乡各县的评估和管理人才, 印度的经验说明了在地方上缺乏大量训练有素的管理人才, 再好的政策也会以失败告终. 德国的经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同时注意到品质管制和消费者保护,而菲律宾马可斯的农村改革失败却是因为新闻不自由造成了政治上层没办法掌握真实的情况, 这与我们在大跃进年间地方上放卫星有相似的地方。
未来民主中国的立国价值和农村政策的大方向
本文指出的是中国未来农村和农业政策的大方针, 将来执行时的计划必须有更详尽的蓝图, 但是即使有更详尽的蓝图, 我们还必须预料到有不断调整的需要, 中国未来的民主政体必然要求任何调整都是不允许离开以人的福祉和发展为主的轨道的。
指导和引领我们的前景是一个人口少, 高质素的农企业人口, 一个高度有效, 有利的农企业, 它与工业和智识产业形成互相支持的结构, 我们的产业应该是服务我们自己需求为先的产业, 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人家的廉价加工厂, 和环保牺牲地。我们的城镇人口同样地是高质素的, 他们向农村和全国各地提供源源不断的教师, 技术员和经理人才, 而不是倒过来的源源不断的农民工。
在民主的制度下, 农企业的人口和城镇人口都有他们合比例的政治代言人, 无情地剥削农民或任何群体都是绝不允许的, 我们期待着在民主的制度下, 中国终于建立起全民的医疗保险, 全民的退休金制度, 和全民的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
我们将用以上的人文价值和远景来规范和调整我们的农村和农业改革政策。
作者简介﹕
作者参与中国民主运动和人权工作多年, 曾为民主中国阵线第四届和第五届主席, 现主持民主中国-渥太华的游说工作, 同时也是公民议政常委之一。
2005 03 28
──原载《民主中国》
参考文献﹕
中国农民调查
陈桂棣 春桃
2003
要冷静地处理中国农民问题
张五常
2004 03
农业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茅于轼
2005 02
中国存“四农”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核心
胡鞍钢
2005-3-1
Rur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Karta Singh
1999
Land Reform and Change in Rural Society
S.N. Pathak
1987
Transforming Agrarian Economies
Opportunities Seized, Opportunities Missed
Thomas P. Tomich; Peter Kilby; Bruce F. Johnston
1995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ird Edition
Carl K. Eicher; John M. Staatz
1998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