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精致的掌中戏文化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子嫣、曾传扬采访报导)有这么一句形容掌中戏的谚语:“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掌中戏的特殊性在剧台上戏偶的精致小巧及独特的表演形式,透过主演艺师的巧手如意、妙语如珠,百年来中华文化代代相传的,阐扬忠孝节义的历史剧、家庭伦理的爱情剧、稗官野史的流传戏曲等等,就这样一出一出的在小巧而精致的戏台上演绎出来...
“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仅见于中国民间的民俗戏曲–掌中戏
掌中戏又称布袋戏,据传是在十七世纪,明代以后才逐渐发展形成的。而后于清朝年间随闽南一带的泉、漳、潮三州先民渡海流传至台湾,它承袭着中国固有的戏剧传统,并渐渐演变成台湾民俗文化当中,独特而历久弥新的民俗技艺。
仅见于中华民间文化的民俗戏曲–掌中戏,其最特别的是戏偶及操作方式。大约只有三十公分高,造型精美的戏偶,除了头部及四肢是由木头精雕细刻之外,衣服完全要用手工细细缝绣,而衣服内部保持中空状态,以便艺师的手掌穿进其中操作表演。
渡海流传到台湾之后,掌中戏有了新的称号──即台湾民众耳熟能详的“布袋戏”。还记得民国六、七十年间,每逢中午吃饭时间往往万人空巷,就连计程车司机们也暂时休息,所有人聚集在电视机前观看“云州大儒侠史艳文”,这出家喻户晓的布袋戏的盛况吗?至今这仍是许多人记忆中温馨的童年回忆,如苦海女神龙、刘三、二齿…等角色,伴随许多青年,甚至中年朋友们走过青涩岁月的一段!
“掌中戏”最初是以置放在手掌上的小戏偶演出而得名,为什么又渡海来台后又被称为“布袋戏”呢?流传的说法之一是,因为戏偶衣服的造型像个四方型的布袋形状,所以又俗称布袋戏 。
“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
掌中戏的特殊性在戏偶的精致小巧及独特的表演形式。有这么一句形容掌中戏的谚语:“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而什么是“一语道出千古事”呢?因为一场掌中戏,从头到尾全由主演艺师一个人发出所有上场角色的声音。于是男、女、老、少以及生、旦、净、末、丑,角色分明的口白声音,将整出戏的剧情表达出来,其技巧与难度尤胜於戏台上传统说书人。这也是布袋戏艺师功力之所在以及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
那“十指搬弄百万兵”又是什么呢?意思是说一出戏的演出,几乎都是由主演艺师的十个手指来扮演,不论文戏、武戏,乃至近十年来精益求精,与时并进发展出的“金光戏”,戏角们的动作皆出自于艺师们十指如意,这听起来似乎更不可思议。但百年来艺师就是这样将涵蕴着忠、孝、节、义,述说着人情义理的历史剧、家庭伦理的爱情剧、稗官野史的流传戏曲等等,一出一出演绎出来,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台湾称“布袋戏”的人偶 |
“对白三两句,尽言戏中角!”
“经书任我读,今古事多知,富贵皆有命,荣华自有时。”缓缓步上戏台的落魄书生秦梦竹,在艺师陈烽烟先生的生动演出下,一开场就吟诗一首,以诗明志!“小的姓秦名梦竹,家住杭州人氏,父亲原本在朝为官,官居极品。我并无盘缠路费,要如何进京赶考呢?唉!我想到了!先前父亲对我言明,钱家庄有一位钱员外,他的女儿叫钱金莲,与我指腹为婚。如今迫不得已,只好到钱家庄,跟未来的老丈人借一点路费了。”
正是“对白三两句,尽言戏中角!”家道中落、穷途潦倒的落魄书生,为了上京赶考缺少盘缠;所以想要到从未谋面的未婚妻家,向老丈人借取经费,相信这传统戏剧中,才子佳人爱情剧已悄悄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此乃戏曲文化中的“生”角,或可称为“男主角”。
“以诗言情,三言两语诉衷肠,雅俗典故在其中!”
相信您已开始好奇,那可视为女主角的“旦”角呢?富家千金女甫登场便吟诗一首:“日落西山红,乌云渐过东,关门绣房坐,针黹是女红。”配合登场独白:“念奴正是钱金莲,父亲单生我一人,今朝起床,应到厅堂跟父亲请安。”艺师们往往完全遵循传统的正规表演手法演出,口白台词也着重押韵,听起来古味盎然,动作精巧细腻,戏偶们更可穿插扮演一些让人赞赏称奇的小动作,如千金女对镜梳妆打扮…等生动娇媚,这位“女红妆”的一颦一笑,抓得住观众们的心!
“两耳不顺头发白,眼睛花花嘴无牙,今年活到六十八,人人称我老人家啊!老人家!老头子闲着没事做,无所事事只好抽根烟好了。”花白头发的老者步履蹒跚登场,除了中规中矩的剧情,几位幽默逗趣角色们三不五时的串场,是掌中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那些老少咸宜、寓教于乐的剧情,再配合活泼生动,又有丰富表情的戏偶,看过的人都对老艺师精湛的演出留下深刻的印象。“咳!咳咳!人老了真没用,没事做想抽根烟都会呛到,唉!那就到公园找一些老同伴去聊聊天了。”这位生动的老人家缓缓步下戏台,另一波高潮即将展开!
戏偶们在艺师的巧手上仿佛活了起来,书生端庄帅气,千金小姐娇媚动人,而老者弯着腰走起路来,活络筋节骨脉的动作更是唯妙唯肖!
艺师们素有“角色万千,始终一人”的说法。这意谓着只有一人或几人在演戏,却呈现出你来我往的针锋相对,甚至千军万马的壮阔气象。这也是掌中戏奇妙玄奥的地方﹕在小小的舞台上,观众们静观人生百态,“富贵荣华、巧计奇谋终归尘土”。人们世代传颂的,不外乎忠、孝、节、义,符合天理、人伦与因果的动人故事。于是,一幕幕令人拍案叫绝的传奇,一出出励志劝善、警世劝诤的民俗戏曲,便随着艺师们的巧手如意、妙语如珠缤纷上演。
“家学渊源,三代传承”
在台湾,说起掌中戏,陈烽烟师傅家学渊源,从他的父亲开始便是位全方位的艺师,三代相传迄今,数十年来陈家一直默默为台湾民俗掌中戏文化的传承,负起继往开来的使命。忆起父亲的一手绝艺,陈老师傅言道:“以前我父亲会操作戏偶,口白也说得漂亮,而且还会编排戏码给别人演。”
五十年前,在日本人占据台湾的时代,所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表演均被禁绝,当时陈烽烟师傅的父亲为保存掌中戏文化,将所有的戏台、戏偶藏匿起来,准备待政治清明之时,再让传统文化重现于世。而那时年幼的陈烽烟,常按捺不住深植在骨子里跃跃欲试的表演细胞,有机会便偷偷把戏偶拿出来搬弄一番,掌中戏的表演因而从小便已深深烙印在陈烽烟先生的脑海里,再加上家传掌中戏的剧本、道具、戏台、戏偶一应俱全,所以在正式拜师学艺之后,陈先生从此和掌中戏结下了一辈子都化不开的?份。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演布袋戏是三日讨海,四日晒网。”陈先生笑道:“小时候我父亲也跟我说一句话,他说你不能只有演戏而已,也要兼做其他的事业。所以我也很认真的做其他工作。例如我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有戏演的时候就演戏,没有戏演的时候,三轮车、牛车,都继承我父亲在做。”岁月匆匆,已带走了数十年时光,对艺师们而言,不论是当年贫困年代里难以糊口的戏剧艺术演出;还是今日民生富裕后,五光十色娱乐的争鸣下默默绽放光芒的传统民俗表演,掌中戏艺师们数十年如一日,在生活夹缝中,坚守着这一小小的传统艺术天地。
接受访问时,辛勤数十年仍甘之如饴的陈老师傅,露出台湾先辈们一贯的朴质笑容回答道:“我们那整团后场的人,(平时)都在除草割稻,然后穿上木屐戴个斗笠,就出来演戏了。”上了台是个卖力演出的艺师,下了台则又是个勤奋的劳力工作者;在现实的人生里不也是台上、台下交织编写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戏码?先辈们在辛勤工作之余,为传承民俗文艺无怨无悔的付出,那胼手胝足,一步一脚印的踏实精神,已为今日迷失于灯红酒绿间中,茫然不知归途的人们,立下了坚定朴质、脚踏实地的最佳典范!
渡海赴日,掌中文化戏曲之“西游记”载誉而归
现在的掌中戏文化,不仅知名于台湾,还屡次应邀到国外表演。陈烽烟先生说:表演闻名世界的“西游记”最受观众的欢迎。
陈老师傅以“西游记”作为他首次海外巡回表演的主轴是有其原因的。在行前的准备和筹划中,老师傅用心收集了当地资料,考量了语言隔阂等因素。‘我心里一直在思考,如果单一讲口白的话,他们听不懂,语言不通或许没有用。若以武打的动作戏码开场,应该较能吸引观众目光…上演“西游记”的话,连角色的名字都不用报上,例如说猴子、猪八戒一出来,观众一看就知道…相反的A如果演起文戏来,等说完一堆口白以后,观众大概就会跑光光了。’结果动作繁多、招式花俏的武戏“西游记”果然获得热烈的回响,观众们如痴如醉,惊艳于这些小小的布袋戏偶,居然能在艺师们巧妙的操作下说学斗唱、武打翻飞,宛如活了过来一般。
每场掌中戏表演下来,陈烽烟老师傅都在现场做详细的讲解,并不时设计一些可以让人试试身手的小手艺,甚至玩刀弄枪的新花招,让观众们看得眼花撩乱。对此,陈师傅说道:“每一场演出,我绝对是毫无保留的秀出所有家传秘诀,再“藏一步”,技艺就会失传,那太可惜了。”
陈烽烟先生还从外籍人士惊艳的眼光中了解到:掌中戏剧的表演,不需要对白也可以成为国际的共通语言。对于掌中戏剧文化的传承,陈老师傅说道:“台湾的布袋戏出国去,都受到大众的欢迎,台湾当地的政府以前是不重视的,等外国人反馈回来,说你们布袋戏演得很好看,现在的文化局才开始重视布袋戏…”传统民俗文化值得大家共同爱护保存。
“子孙传衣钵,绝艺有后人”
除了自己精益求精的演出之外,陈老师傅也十分重视技艺的传承。让他深感欣慰的是,现在不止有儿子传承衣?,还有一个最得意的继承人,就是现在仍就读于专科学校的孙子-陈韦佑先生。他在接受访问时腼腆地说:“我是陈烽烟的孙子,叫陈韦佑,我从小也不知道几岁,就开始迷布袋戏,常跟阿公还有爸爸出去演戏。从小演戏的时候,一定要多带一块平的板子,下面垫砖块让我垫着脚,这样我才可以在台上演戏,人很小就要把脚垫高,才能演着戏偶…”
“现在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多不愿学了吧!?但我对布袋戏表演就是很有兴趣,很想学像阿公演戏偶就像真人演出一样。过去自己的操作功夫还不到家,有空就跟阿公多学习。现在常常出去演戏了,阿公还是常常到我家,教我如何演得更好更传神…”这位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人,既有天分又肯认真学习,看来,不止陈家后继有人,未来还可能成为掌中戏的明日之星呢。除了教自己的孙子,陈烽烟老师傅也常不定期的受邀到学校,教孩子们如何把玩掌中戏偶。这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在游乐中不经意的洒在孩子们的心中。
结语
“千里路途两三步,百万军兵六七人”,是形容掌中戏文化善于运用隐喻及象征之美,所以也搏得“掌中天地宽”的美誉!掌中戏不但让西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渐渐获得今日孩子们的喜爱。相信在老艺师陈烽烟先生等人的努力下,这精巧绝美的民俗文化,必能日渐发扬并且传承不断。就像薪传的火把一般,代代传接下去,历久弥新!@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