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听完电视上谈范晓萱的忧郁症过程,又翻到报纸里的一篇文章——似乎这一切的安排就是一个提醒—该正视自己的忧郁了。
从老大刚出生未满月时,自己就开始忧郁了吧?!
望着柔弱娇小的刚出生婴儿,我竟惶恐忧郁无措,害怕没有能力将他好好照顾而放声大哭过;也曾因为心情郁闷,半夜三更跑进浴缸,希望藉由莲篷水柱将自己的坏心情一冲而净;再来就是回婆家之后一连串和先生不愉快的过程,造成藉酒浇愁的无数无数失眠与失序的那段梦魇般日子。
这样的忧郁过程确实曾让我一度想结束生命,却因孩子和老人在身边而放弃。
回首半生,竟是忧郁一路相伴。
从国中就被姊姊认为自闭,母亲也常说我一脸“澳头澳面”。寻根溯源,原来我的忧郁症早已发动,却一直责怪自己的个性不开朗、自闭……
今天,有一个声音进入脑际:勇敢抛开忧郁。
报上的文章这么写着:
蓦然想起《经集》的一段经文:“正如用水扑灭燃烧的房子,一位坚定、聪明、通达的智者能迅速驱散涌起的悲伤,就像风儿驱散棉絮。”这是两千多年前佛陀对弟子们的开示,在这部古老的经典中,竟有着如此生活化的比喻,对照人生的处境,佛陀告诉世人,当心中的悲伤生起时,要如风驱散棉絮般迅速驱离它,而这需要时刻警觉的观照功夫吧!才不致使心陷愁忧苦恼而无法自拔。
——〈木棉花〉/“释见介”专栏/《中国时报》
我,坚定吗?正念足吗?
我,聪明吗?能意识悲伤的生起吗?
我,通达吗?有驱散悲伤的智慧吗?像风儿驱散棉絮。
心中的悲伤,原来是心魔。
心魔一直都在,却是考验自己坚定、聪明、通达的砥砺石。没有它,又如何磨练心智?
不希望心魔的存在,只是因为自己太软弱。当悲伤生起,心智完全失守,仅存一丝心念:是谁让我如此悲伤;我的悲伤是如此悲伤。
报纸另一个角落的文章也有这么一段话,似乎同时想来提醒我什么:
“我”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每一根毛发、每一个心情感受都是我,还有每个跟“我”有关的人、事都是我,任何侵犯到“我”的,我都要去斗争,那么,一辈子哪够“我”烦恼辛苦呢?
——〈我到底是什么〉/ 曹宇说故事/《中国时报》
所以作者选择放开、放下。
像风儿驱散棉絮。
我的悲伤不是“我”的悲伤,放下“我”,没有了“我”,那悲伤自然也随着我的消失而消散了,不是吗!@(//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