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园忠烈祠(桃园神社)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38
标签:

桃园忠烈祠,是日据时代的桃园神社,是目前台湾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本神社,也是日本本土以外唯一现存的日本神社。

桃园神社位于桃园市虎头山,虎头山则位于桃园巨蛋附近,我以为不难找,大略看了资料,就直接从中坜往桃园而去。走成功路二段,过桃园巨蛋,不自觉地开车上山,往虎头山公园的方向走。

上山沿途多摊贩,亦多游客。开车至路尽头,发现是一座寺庙,但不是桃园神社。我竟然迷路了。原来,桃园神社位于虎头山西边的山脚下,这里是东边的山上,两边互不相通。于是我又绕下山,往成功路三段的方向走。过荣民总医院没多久,就看见路旁的“桃园县忠烈祠”石碑。



停好车,爬上神社入口宽阔的石阶,来到神社前的广场。广场的中间是参道,两旁有日式石灯笼。参道两侧有草坪,右侧草坪尽头有两、三间日式旧舍,参道左侧则是停车场。参道直向前走,有几级石阶,迎面的前方有一鸟居。鸟居远后方又有石阶爬向更高一层的神社主殿所在之处。这是日本神社空间布置的特色,让参拜者以瞻仰的心情,逐步向上爬,以走向神社主殿。

鸟居前的参道左侧则有一碑文,记载桃园神社修缮工程始末,碑文颇长,解释何以要保存住这台湾唯一完整的日本神社, 碑文反映出当年为拆除或保存这座神社涉及的正反争论。



桃园神社,兴建于昭和十三年(1938年),祭祀天照皇大帝、丰受大神、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明治天皇、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等日本人的神明及皇亲国戚。昭和十二年(1937年),台湾总督府在台开始大力推动“皇民化运动”,于是全台各地纷纷兴建日本神社,强制台湾人前往神社参拜。这一年,总督府下令取消报纸的汉文版,积极推行“国语(日本话)常用运动”,而皇民化运动的最高峰,则是昭和十五年(1940年)时,要求台湾人改用日本姓名。

为什么会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日本已统治台湾四十几年时,才积极推动“皇民化运动”呢?原因不难理解。

这一年,中日两国正式爆发战争,牵动了台湾殖民统治者的敏感政治神经。四十几年前的中日战争,日本从中国夺取了台湾这块土地与人民。四十几年来,台湾人民对日本殖民统治始终怀有反抗之心,殖民政府担心中日战争的爆发,会勾起台人的历史记忆及反日情绪,于是积极推动“皇民化运动”,要将台湾人彻底改造为日本人。当时,已有一部分台籍知识份子潜回中国大陆加入对日抗战。日本政府于是急切的在台湾推动“皇民化运动”。

这场政治运动持续八年而已,日本因战败无条件投降而结束。大战期间,台湾人被征召二十万人(含军人及军伕)至南洋作战,数万人战殁或病故于南洋战场。



随着日本战败,台湾回归祖国,全台各地二百余座原本就得不到台湾民众认同的日本神社便注定了悲剧的命运,或无人拜祭,任其残旧;或遭破坏而毁损;有的神社,则被加改做为忠烈祠,以祭祀抗日烈士。桃园神社就是其中之一。光复后,被改为“新竹县忠烈祠”。



民国三十九年,新竹县分治,设桃园县,又改名为“桃园县忠烈祠”。如今,桃园神社虽然经过修复,恢复日据时代的旧观,但仍可找到当年变造的遗迹。昔日的三座鸟居,如今只剩一座在我的面前。这一座鸟居与一般日本神社的鸟居略有不同。鸟居有二根横梁,上梁已被拆除,外形像是“双十”,而不是传统的日式鸟居。

台湾光复初期的日本神社被冷落、遗忘,甚至破坏,或改造为忠烈祠,是可以理解的历史发展,但当时全台各地仍然保留着不少日本神社。民国六十一年(1972年),日本政府承认中共,与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断交,则引起政府的强烈仇日情绪。

于是行政院内政部颁布新令“清除台湾日据时代表现日本帝国主义优越感之殖民统治纪念遗迹要点”,清除的要点之一是“日本神社遗迹,应即彻底清除。”其他的清除项目包括日本的纪念碑、寺庙或公共建筑内的装饰物,如有日本年号的,一律改换成中华民国年号。今天我们在全台各地的寺庙仍不难发现这些涂抹年号的遗迹。

当年桃园神社如何能躲过拆除的命运,而成为台湾唯一幸存的日本神社呢?我并没找到答案。

直到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桃园忠烈祠因过于老旧,于是县政府准备拆除加以重建。此时民间力量渐茁壮,文化界反对之声四起,而民国七十一年(1982年)政府亦已通过“文化资产保护法。”这场争议终于顺利落幕,桃园县政府尊重民意,采保留神社原貌的方式加以修复。次年,修缮完成。民国八十三年(1994年),桃园神社正式被列为国家第三级古迹,获得国家给予永久的保护。



我爬上阶梯,穿过鸟居,来到上一层的平台。参道的左侧有手水舍,右侧为社务所。手水舍是日式寺庙的标准设施,信众在进寺庙之前,先在此洗手、漱口、象征洗净身心后 才可至神前敬拜。手水舍建筑是以四支木柱盖成凉亭形式,屋顶包覆铜片而成。铜片因时间久远已氧化为青铜色,一种很古朴典雅的色彩。



参道右侧的社务所,则为日式木造瓦屋,是神社的管理办公室,如今则改为游客询问服务处,但电动铁卷门的大门则紧闭着。服务处关着门并不令人意外。这周末的下午,我走进神社至目前为止,还未遇到任何游客。社务所的铁门上则有保全的电子装置。社务所旁,参道右前方,则有一奔跃的铜马。



再往前走,爬上第三层石阶,上方石阶旁有一对石狮。日本人称之为“高丽犬”,又称“貊白犬”或“唐狮子”。石狮原本有两对,台湾光复后,皆遭拆除。这一对是民国七十五年进行修缮工程时,依旧照片彷制的。

爬上石阶,抵达有一中门,是“切妻造”式(悬山顶式)造型,屋顶铜皮瓦。中门悬挂着一古朴匾额,写着“国魂”两字。中门左右则是一排以台湾桧木制成的木造回廊,桧木的质感,典雅的木工,不禁令人伫足细细欣赏。穿过中门,抵达拜殿前的广场。拜殿,是神社范围内最大的殿宇,呈T字形,左右各一朵殿,为中国唐朝的寺庙遗风,与中国北方的寺庙风格相似,线条简单、朴素而优雅,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拜殿前的广场,四周环绕着木栅围篱,中门与拜殿之间以参道相连,两侧为青青草地,也栽植山樱花及几株绿树。这里依然不见游客,冷清而幽静。桃园神社与虎头山公园呈现迥然不同的气氛。东山热闹,西山静谧,一边是适合踏青的郊山公园,一边则是令人沉思的历史场景。因为四周的栅栏、回廊与外界隔离,此地极为幽静,便让人轻易地融入历史情境里。一时之间,我仿佛置身于日本境内的寺庙里。



我走进去拜殿内。或许是因为无游客而冷清,或许是为保护古迹而未开灯,拜殿内显得阴暗幽诲,于是我匆匆穿过拜殿,来到后方的主殿。主殿又称为“神殿”,面积很小,倒像是个小阁楼,位于高台之上。

依日本神庙的规矩,参拜者只能在拜殿对着主殿祭拜,只有主祭者才准进入主殿。主殿的屋顶亦为“切妻造”,包覆铜皮瓦,面开三间,以桧木制造。登上主殿的木梯,梯面极浅,级深仅及半履,踏踩时,后脚跟会悬空,被称为“半步梯”。目的是使祭祀者必须踮着脚尖上下,并低头注视步履,以防摔倒,因而产生敬畏、谦卑的心情。

我只能隔着栅栏,望进那幽暗的主殿小阁楼。主殿里的天照皇大帝、丰受大神、大国魂命、大己贵命、少彦名命、明治天皇、北白川宫能久亲王等神位早己被丢弃六十年了。现在阁楼里放着郑成功、刘永福、丘逢甲及抗清、抗日的等先烈牌位。

站在栅栏前,望着幽幽暗暗的阁楼。我心里想,每一个国家的政府,无不都以景仰、尊崇、虔敬之心来祭祀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生命的军人或志士,于法,于理,于情,也都应如此,以褒扬忠贞,以激励气节,以安慰死者,使其英灵得以安息。

我漫步于桃园神社,心里却一直念想着,大战期间数万名战殁、病亡或失踪于南洋的台湾人日本兵。因为时代的剧变与际遇,他们的孤魂一直未得到适当的抚慰,他们既不属于靖国神社,也不属于忠烈祠,孤魂只能随风消散或流浪飘零。而那创作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那卡诺作词、杨三郎作曲的“望你早归”一直被传唱沈吟至今,或许能让生长在那个不幸时代的台湾人日本兵的孤魂获得一丝的慰藉。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 //www.tonyhuang.idv.tw/



(//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台北城古迹巡礼(一):台湾总督府博物馆.天后宫遗址
文熙俊参军前暂别演唱会 H.O.T舞台重聚首
七星山
七星山 人气 138
摇滚乐队Mogwai 先献唱慈善义演再发新专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