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缤纷手札

南港.树梅古道

南港山东南侧的山麓谷地,一般人称之为“后山”,与台北市繁荣的信义区仅一山之隔,然而因山势阻隔,交通不便,发展较为落后。后山的聚落分布于狭长的四分溪溪谷,居民临山而居,以务农为生,开垦的历史约两百年。





直到三十几年前,南港山的后山地区都还没有道路可行驶车辆,只能凭着羊肠小径与外界联络。昔日居民翻越南港山,至前山的市街贩售农产品,同时采买生活日用品,在南港山区走出几条越岭的古道。“树梅古道”便是其中的一条。这条古道翻越拇指山附近的鞍部,通往三张犁一带。树梅,就是“杨梅”。这条古道途中经过一片树梅林,因此被称为“树梅古道”。

树梅古道的登山口位于研究院路四段181号下方溪边的“坑头土地公庙旁”。从马路上循石阶往下走,过一水泥桥,随即来到庙前。土地公庙是树梅古道最直接的证据。根据南港区公所的网页资料,这座土地公庙是清咸丰年间由郑清云、林春梅、林莲春等人献地而建的。

土地公庙前悬挂的解说牌则说这座庙的庙龄已超过200年。若推算,则建庙年代应在嘉庆年间。嘉庆、咸丰相隔四、五十年,不知何者为是?这解说牌也是南港区公所立的。土地公庙已重建,庙宇雕饰精美,毫无古意,令人惋惜。

解说牌提及,刚才我经过的水泥桥是昔日保甲路的石拱桥,已有68年的历史。这条树梅古道曾是日据时代的保甲路,其前身则是一条具有200年历史的古道,可通往三张犁(吴兴街一带)。古道的历史大约与土地公庙同时,倘若没有二百年,至少也有一百五十年。水泥桥也已改建,旧貌全失。





从土地公庙前的竹林小径往上走,随即陡坡而上,沿途设置绳索可供人拉持。山路两旁有农民种植的竹林,不久,坡度趋缓,前方出现整片树梅林。我二月份来时,树梅尚未开花结果,当时行经树梅林,浑然不识树梅;六月份特地再来一次,却晚了一步,树梅果子已洒落泥土,沿途只见地上红红一颗颗果子。季节已过,能拾捡的只剩零星而已。树梅产果,大约在四至六月。





第一次走树梅古道,对树梅无印象,印象深刻的反而是沿途茂盛的蕨类,占据整面树林的地表。南港山前山的虎山溪步道以赏蕨著名,但蕨类只出现于步道旁,零星点缀而已,但在这里却是优势的物种,形成数大便是美。我在前山还不曾见过这么整片的蕨色之美。





上行,山路曲折绕往溪谷,转入更幽静的森林里,过小溪涧,古道稍有起伏。资料说,附近有一烧炭窑遗址,但此行未遇见,不久,抵达上方处的大石壁。大石壁是树梅古道上较特别的地质。

从土地公庙出发,约十五分钟,可抵达大石壁。巨大而内凹的石壁,可以避雨,有人在此设置观音佛像,并搭建简易的凉亭,石壁凹处还有堆叠的木柴,石壁有涓涓泉水,此处应曾是昔日先民古道往来的歇脚之处。





由大石壁往上行,不久就出现较完整的石阶路,步道旁蕨类依旧盛长。天候不佳,接近山顶时,山岚迷濛,增添几许诗意。自大石壁起,约十二、三分钟,登上拇指山。树梅古道则在这附近与南港山棱线步道交会,可继续前往象山方向,下抵三张犁,后续的古道已成为南港山步道系统的一步部分。





拇指山,海拔高320公尺,只是一座小山头,但为独立峰,所以是南港山棱线上显着的地标之一,远望山形如拇指。从拇指山往下走,接南港山棱线步道,走往南港山方向走,约七、八分钟,右侧林间有一小径,可通往山下研究院路四段162巷的圣德宫。然后再步行回坑头土地公庙,完成一圈O型路线。我选择此路下山。

这条山径比树梅古道更为原始,为森林泥土小径。这是南港山后山的山径特色。前山由于接近市区,如虎山、象山及南港山棱线步道,都已铺上花岗岩石阶,沿途有路灯凉亭,设施便利,游客众多,而后山少人行走,少建设,而能维持原始质朴的山径面貌。

走于其间,颇有蛮荒历险的感觉。约二十分钟,抵达圣德宫,然后走柏油路下山,约十来分钟,出圣德宫牌楼,接回研究院路四段162巷巷口。再沿着马路走,约六、七分钟,返抵坑头土地公庙。





树梅古道,走一圈这样的O型路线,约一个半钟头而已,老拱桥及老土地公庙皆已改建,古道风味已失,反像是一条自然生态的路线,树梅、蕨类、森林小径,都值得南港山前山的居民们翻山越岭来此领略。





因为探访树梅古道,我搜集了一下当地的人文资料。“坑头”地名,是因为此地山区为四分溪的发源地,所以有“坑头”之称。研究院路是这个区域唯一对外的道路,在公路开辟之前,这个地区与世隔绝,出入仅靠徒步。

根据资料,研究院路四段约是民国59年左右,由当地居民捐地拓宽为可通行汽车的道路,另有一说提到道路是完工于民国64年左右。三、四十年以前,这个地区的居民还是过着无自来水及无电灯,宛如十九世纪时代的传统生活。

资料提及,大正十一年(1922年),日本人在此地设置“后山书房”,又称“国语讲习所”。书房前后迁移四次,遗址位于研究院路四段150号,就在下寮桥附近,离圣德宫不远。得知这项讯息,我又跑了一趟后山。

在当地向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伯询问,他说,小时候读的是旧庄国小的“丽山分校”,是台湾光复后的事了。当时约有一、二十位学生。丽山分校成立于民国四十三年,就设置于后山书房的原址,学童最多时有四、五十名,后来因居民外移出而人数减少,学生仅剩三、五位,民国六十一年,丽山分校废校。





经过三十几年,昔日的校舍,如今已成民房。我走近这间民宅时,几只黑狗窜出狂吠,都没戴项圈,我只能选择撤退。据说,民宅内还保存一张当年后山书房的课桌椅。

旅游日期:2005.02.12 & 2005.06.11 (写于2005.11.14)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