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UCHO(高酋)是阿根廷的牛仔。这个名称最初起源于1790年。它形容一种粗鲁豪放的人,有着强悍的性格。那时高酋没有固定居所,到处为家。他们没有行李,最多每人带着一件用羊毛织的风衣(PONCHO)和一些简单的用具,身上配着用于防身,割肉吃饭的短刀。他们有时带着女人,可是通常是单独骑着马游荡于草原。
高酋的衣饰很特别,头上带着不是帽子就是那种在法国叫BERET的扁圆形的小帽。因为脚不离靴子,所以裤子上宽下窄,裤口是用扣子和布条系住,塞在皮靴里。脖子上系着各色的围巾,衬衫外穿着背心。腰上的皮带用来挂刀子,脚上以前是拿刚杀好的牛,皮还热时,割下包在脚上,等皮干了后就形成了脚的模样。现在用的当然是工业制造的皮靴了。冷时套上他们PONCHO。这是印第安留下的衣服,全南美的原住民身不离这个PONCHO。一块四方形的布,对叠后,一边中间剪开,另外一种是在布中间挖一个洞,穿时洞往头下一套就行了。晚上,可以铺在床上或地上当垫子或被子。PONCHO通常都是妇女用羊毛手织的。非常的暖和。
由于他们游荡的生活习惯,最初的牛仔被一般的人看不起,后来,在阿根廷广阔的平原上,土地规划了,形成了许多农场,也就不允许他们到处自由的在平原上游荡。牛群也有主了,他们也不能随意宰牛取食。可是他们的技能被重视,许多人被农场雇用。在农场他们的工作是训马和骑着马照顾牛羊群,这样他们结束了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慢慢的定居下来,娶妻生子。牛仔孩子也可以正常的上学。
阿根廷的牛仔只在马背上工作。你叫他下地来种田或做其它工作,他是不干的。唯一不骑马愿意做的事是烤肉和跳舞。任何不能骑马做的事,他们认为不是一个男子汉该做的。到如今,在阿根廷种田的还是没有真正的牛仔。
他们的妻子叫CHINA,和“中国”是同字。来源不清楚,没有人能完全解释这种叫法是那儿来的。有人说这是因为那时牛仔到处游走,多数娶的是印第安妇女,大家也知道中南美的印地安人是黄种人。除了皮肤因为太阳晒的比较深,他们的五官很像东方人。那时印第安女人也通常梳的是长辫子。这可能是阿根廷的牛仔把印地安女人叫作CHINA(中国女人)的原因吧。
或许古印地安人真的跟中国有些渊源。在墨西哥及秘鲁高山上古老的印第安民族留下来的物品上可看到他们曾有很高深的文化。他们甚至在计算方面用一种“算盘”。那是一个用绳子或布条做的,不同的绳段或布条打着不同的结。用法和算盘相同。另外在陶艺方面他们早就拥有不同的技术了。曾经有人类学家认为最早到达南美洲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我们看看地图,可以看出从中国启航的船,如碰到风暴,船漂到远一点,有可能碰到的陆地是美洲的西岸。
在语言饮食方面,我们也可找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相似之处。有一些印第安语和汉语有相似之处,但是很难证实任何文化关系,因为语言是活的,随着 生活习惯不断的变化。语言也会随着改变。留下的也许只有个别单字。离首都大约300公里的ENTRE RIOS省,有一个小城叫GUALEGUACHU,名字来源于附近的一个河流。用中文拼音可写成“拐来拐去”。也可拼音成“赶一群猪”,因为在当地印地安语中“猪”的发音是“CHU”。另外大多全南美的印度安语言把很小的孩子叫做 WAWA,中文拼音是“娃娃”。
全中南美印第安人都吃“种子”‥TAMALES。可是它不是米做的,是玉米做的。玉米磨细后,加一点肉,包在玉米皮里,四四方方的,用绳子系好,再煮熟。煮好后真是香味扑鼻。
想不用旅游就可以享受到玉米种子,烤肉和看到一些又帅又英俊的牛仔们的娱乐表演可以参观每周末在Matadero 屠宰场前广场上举行的牛仔园游会。最初是在屠宰场赶牛的牛仔们每周末带着妻子,孩子们在广场工园里聚会,烤肉,唱歌,跳舞和做一些骑马的游戏为消遣。后来由区政府组织成为一个有阿根廷平原风味的园游会。
在生活习惯佩戴饰物上,似乎也与中国有相似之处. 比如秘鲁的印度安人能用笛子吹出动听的乐曲,咋听之下就如同中国的笛子。玉并不是南美产物,可是在墨西哥和秘鲁的印第安人早就用玉来做首饰。佩玉很早就是中国的传统。
虽然这些可能都是巧合,可是值得我们的人类学家好好的研究研究。到底原始的美洲印度安人和古代中国人之间是否存在着文化与血缘的关系。@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