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式建筑】开一处天窗 向天地致敬
——意大利罗马——
无从考据,拱顶建筑是否由罗马人发明。然而,千真万确的事实:由于罗马人的发扬光大,使得拱顶建筑成为西洋建筑发展的基石。
有别于希腊人重视建筑外观的“梁柱式”构造,富于实践性的罗马人,着重建筑内部的实用价值,致力发展弯拱 (arches) 和圆球顶 (domes) 等“叠砌式”结构系统,让室内有更高更宽更有效的使用空间,同时这也解决了梁柱系统因力学上的跨度限制。
拱顶建筑演化初期,表现得最精彩的就是这栋“Pantheon (万神殿)”。这座已近两千年的古迹,是人类文明史上,难得一见迄今仍保存完好的建筑。由此可见,其结构设计上,几近完美的成就。
不过,工程成就是另一回事,真正叫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个跨越四十三米多的大圆球顶的最顶端,居然开了一个没有任何遮盖的“圆天窗(oculus)”,光与空气无碍地直泻而入。犹如宙宇大地通往天国的一处神秘洞口,给人无尽仰望,无限遐思。有趣又神奇地,当日光透过天窗打在室内墙角时,俨然就形成一个大型的室内日晷,光盘随时间流转而游移,终年不止。
透过希腊罗马神话的传说,我们知道,当时是一种多神的信仰。万神殿中,除了一处入口,周围还围了七个神龛,每个龛分别祭祠:日月金木水火土等七星神。这七星神其实就是天文学上转化而来,代表着星辰的运行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当然,这也十足象征人类对宇宙天地崇拜的天性。
但是,也没有人能否认:再聪明的人类,都要臣服于造物者神妙的安排。就连这座近乎perfect的建筑,仍是要献给永恒天地之神。
——转载自 田园城市文化《建筑变成明信片》@
作者简介:
陈世良,1964年生于台北新店。淡江大学建筑学系学士、英国伦敦建筑学院研究所历史与理论组硕士。
曾任:林福群建筑师事务所建筑设计师、苏俊臣建筑师事务所专案设计师、南台湾之声广播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
现任:拾莲工房设计事务所负责人、树德科技大学建筑与古迹维护系讲师。
《建筑变成明信片》作者把建筑厚重的学术外衣与专业盔甲,转换成轻盈又亲切的明信片意象,呈现人文与历史的深度、美与艺术融合的空间。
陈世良著作:《建筑就像明信片》、《建筑变成明信片》、《上了建筑旅行的瘾》。
(//www.dajiyuan.com)
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相关的文章